毫无疑问,《上海堡垒》垮掉了。上映六天,这部投资超3亿元的影片总票房1.17亿元,单日票房连续两天在200万元左右,口碑更是跌至3.2分。网络讨论中,有句短评被许多影迷以点赞的方式认同:“如果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大门,那么《上海堡垒》又给关上了”。对此,影片导演滕华涛在微博上发文道歉:“真的很抱歉,因为我相信,没有人想要去关上这扇闪着光的门。”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是一扇闪着光的门,此话不假。因为在当代电影重工业体系里,科幻电影因其对逻辑的架构、工业的复杂性完整性以及细节饱满度等方面的高要求,被视作整个体系的头部作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当一部电影以单兵突进的方式带领一个类型冲上新高度,总有些声音迫不及待地冠以‘新纪元’等说法。其实不然。偶然性无法代表一个类型,《流浪地球》的突围无法代表中国科幻电影的整体崛起。只有等我们拥有了一批基本成熟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一片类型的新沃土。在那之前,每一部作品成功与否,都值得思考。”
推及《上海堡垒》,这部诞生于所谓“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作品,其实带着过去六年间中国影视市场的某些旧疾。在尹鸿看来,该片不是第一个犯错的,其失误颇具代表性。
轻故事强视效重流量,新片创作完全“用偏了力量”
从客观条件看,《上海堡垒》曾被寄予希望:科幻题材,热门小说改编,尤其是这个故事中,人类在自己的家园与外星侵略者作斗争,带着浓厚的热血情绪,与暑期档气质吻合。可如今票房口碑失利,专家一针见血:该片的创作思维偏离了内容层面的亮点,“看轻了故事,强调了视效,更高看了流量,企图仰仗外部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观众,力量用偏了。”
用偏力量的《上海堡垒》中,诚然看得见1600多个特效镜头,也的确让中国大城市第一次在电影里成为前线,但更多的是经不起细看的科幻场景、经不起推敲的故事逻辑、无法免责的“流量思维”。
对于一部承载科幻类型片希望的影片而言,片中的科学幻想当为重中之重。尹鸿说:“科幻片最强调的世界观在这部影片里是模糊的。对未来的幻想假设需要成体系的逻辑起点,诸如敌人是谁,为什么入侵,如何反击等环节,都要周密又合理的逻辑来支撑,这些是视效轰炸无法取代的。”可惜的是,影片里不仅逻辑漏洞频出,就连科幻元素也多是观众见识过的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