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良知和温度是报告文学存在的根
1978年,有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对何建明的人生产生了影响,那就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当时还在军队做新闻报道的他,开始对报告文学产生兴趣,一干就是41年。
这41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1年,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何建明都用笔记录。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41年来完成了50余部以长篇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陆续写出了《永远的红树林》、关注三峡工程建设的《国家行动》、抗击非典内容的《北京保卫战》、讲述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生命第一》、记录利比亚撤侨的《国家》……
“我时常想,一个作家,40年能干点什么?有人写一部作品就奠定了他伟大的基础,但是报告文学的文体并不一样。我在创作实践中经常发现,今天讲的故事很精彩,但到了明天,我又发现了更精彩的故事。不写,恐怕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这个社会。”何建明说。
63岁的何建明说,自己年轻时候觉得一个50多岁的人就是一个老头子,没想到自己到60多岁了,依然会穿漂亮的衣服,还染了头发。“我的热血还在像青春一样燃烧。因为这个时代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生命依然是年轻的,也提醒我们,需要承担责任和使命,应该培养年轻人”。
在何建明看来,报告文学特别讲究“现场”,优秀的作品就是作者抒写和叙述“现场”的本领出色,比如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等。有的作者没有掌握好这一本领,写出来的作品就会像“广告文学”“宣传品”。“报告文学文体非常难写,它既要真实,又要有文学性,它既很难写,又独具魅力,因为它要求诗性的真实,又要具备真实的诗性。”何建明说。
“除了客观存在的事物称之为‘客观现场’,作者内心和价值判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主观现场’,而成熟的报告文学作家,还应完成第三‘现场’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