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抑郁症如何科学诊断?大众心理学与医疗话语的陷阱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03 10:57:29

  诊断抑郁症 大众心理学与医疗话语的陷阱

  “我们常将抑郁和悲伤、悲痛混淆在一起;抑郁的反面不是幸福,而是活力,是感知所有情绪的能力,包括高兴、兴奋、悲伤和痛苦。抑郁本身不是一种情绪,而是情感的丧失,是将你与世界隔离开来的厚重帘幔,并同时伤害着你。”

  不论是从自我管理的视角看待抑郁症,还是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野来剖析抑郁症,我们都得承认“公”与“私”仍然是两个无法彼此完全相通的领域。现代社会的转变或压迫固然是抑郁症的成因条件,但每个人的身体经验、家庭关系与生命历程中的偶然因素,都在发挥影响。

  尽管某些批判观点认为,心理疾病是被建构的,不是实在的,但内心的真切痛苦却是无法抹除的。不论是出于个人还是社会、心理还是生理的解释,都只是提供了切入抑郁(症)的不同视角而已。如果说“正是抑郁症的发展历史,帮助我们理解了社会和精神领域的重要转向”,那么,与其研究作为心理病理本身的抑郁症,不如梳理一下这种心理病理学是如何被建构的。

  大众心理学:现代人为什么执着于情绪管理?

  人们用“草莓族”这个称谓,来形容那些一碰到挫折就脆弱忧郁的年轻人。这种说法,恰恰呼应了通俗心理学对于抑郁症的一种“素质-压力说”。

  “素质-压力说”把问题归咎于人格素质,这当中暗含了一条鄙视链,比如对“草莓族”的批评,便影射了一整代人低下的抗压能力;人们也常常用这种模式解释女人的忧郁。在《民困愁城:抑郁症、情绪管理、现代性的黑暗面》一书中,作者甯应斌和何春蕤指出了这种大众心理学的吊诡。比如,责备“草莓族”的情绪问题,其实是假定了这一代人所面对的社会与生活压力并不比上一代人大,然而社会性质的变化和差异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