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吕剧《大河开凌》:走过百年,“新雨”初心未改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31 11:22:48

中国文化传媒网融媒体记者 苏锐

  7月28日,山东省吕剧院二楼的排练厅内,吕剧《大河开凌》的几位主演正围坐在一起“侃戏”。一周前,该剧在北京召开了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一改”研讨会。到会聆听的山东省吕剧院青年演员彭莉媛说,专家们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从北京回来的一周时间里,剧组每天都在讨论如何根据意见来修改。

  这是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剧中,彭莉媛饰演的“新雨”出身地主家庭。20世纪20年代在省城读书期间,“新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冒着生命危险把一本《共产党宣言》带回了家乡,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2018年4月首演至今,《大河开凌》已在山东、宁夏、北京等地演出了数十场次,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剧目的主演,彭莉媛告诉记者,饰演“新雨”让她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与感悟。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而放弃优裕的生活,甘愿为革命牺牲。他们的初心就是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彭莉媛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近百年。百年来,国家富强了,民众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广大党员干部的初心没有改变。

  革命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很容易陷入“空洞”的套路陷阱。

  为避免这种情况,《大河开凌》的编剧王新生动了一番脑筋。他说,剧中故事的几条基本素材,在山东的历史上曾真实发生过。但要想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素材远远不够。为此,他想到了用人物来串联的办法,写戏终归要表现人物。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认为,《大河开凌》的成功之处在于,讲清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写出了中国农民的觉悟历程。主要人物的成长,通过舞台的呈现,让观众感觉很有说服力。

  “讲出了一个好故事”,这是很多观众观看《大河开凌》后的评价。

  今年“七一”前夕,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专程组织党员干部,到山东省吕剧院观看《大河开凌》。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公交驾驶员陈伟多次落泪。“解放前,老百姓的日子真是太苦了。民众能翻身当主人,能过上好日子,离不开党的领导,这个戏演出了这段历史。”陈伟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认为,《大河开凌》的特点是红色题材传奇化,革命题材故事化,命题作文形象化。他表示,该剧的主人公很好地诠释了“初心”的重要价值。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大河开凌》的创作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其写出了人性的高度和信仰的力量。

  山东是红色文化的沃土,近代以来涌现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为吕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

  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说,深入生活采风,是文艺工作者需要常年坚持的课程。2016年以来,山东省吕剧院每年都会组织演职员到基层采风,搜寻创作素材尤其是革命故事,为传承红色基因储备好本子。

  “《大河开凌》的创作,即源于我们的一次采风。在后期的二度创作阶段,院内又组织了四五次集体采风,到故事发生地整理所有需要的素材。”蒋庆鹏说,《大河开凌》中的很多细节,包括演员的着装、台词以及舞美的呈现等,都尽可能多地融入了故事发生地的文化元素。

  《大河开凌》也是2013年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以来,山东首次在“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领域获得滚动资助。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介绍,《大河开凌》的主题,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度契合。山东将通过多演出、多到基层演出,实现用地方戏曲的形式讲好“初心”故事的目标,增强吕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