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青衿计划2019” 观察青年艺术家的思想认知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30 10:50:47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施晓琴 文/图

7月27日,由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担纲策展人的“青衿计划2019”(北京站)在北京观唐美术馆开幕。“青衿计划”是针对国内青年艺术家的选拔、观察与推广项目,由正观美术馆主办,从2016年开始,今年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

本届共有1700多名青年艺术家报名,经三轮评议最终共展出69位艺术家的155幅作品。除了北京观唐艺术馆外,还将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西安美院美术馆巡回展出。

开幕式现场

项目主创与开幕嘉宾(左起:阚琳琳、魏祥奇、孙欣、章燕紫、徐梦可、王尤、李保刚、陈湘波、孙志中、于向溟、梁炎松)

此次展览的前期征集工作得到在艺APP和雅昌艺术网的支持,自2019年5月20日发布征集启动至2019年6月30日截止,共收到1759位艺术家资料,参加征集的作品11029件,创青衿计划历年数据新高。最终,“青衿计划2019”入选了69位青年艺术家的155件作品。

回顾“青衿计划”的发展,2016年至2018年共展出了167位青年艺术家的510件作品,至此,4年间青衿计划共计展出236位艺术家的665件作品。从年龄上看,“青衿计划2019”参展艺术家的年龄普遍偏小,出生于1990年以后者已接近半数,这是前两年所未见的。可以想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更年轻的艺术家涌现出来,正是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开放的、资源丰富的艺术创作环境,有着更为敏感的主体性的艺术创作意识。这些年轻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已经变得很自由,因此个人性的图像和思想经验,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基本特质。

关于青年艺术创作,策展人魏祥奇在展览前言中谈到,青年艺术家创作中涌动的必然是非固化的活力,他们的生命经验中有着独立性、动态性、多元性、偶发性、边缘性的思想特质,有着亚文化的思想表征。艺术家创作的思想资源得益于艺术史的滋养,更得益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直接启发,但最终落实在创作上的,乃是一种生命经验的直觉。这其中尽管有图像和观念的积极策应,但想要从外在的视觉形式进入内在的精神空间,进而唤醒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则必须仰赖于艺术家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认知是游离的、浑沌的,甚至是臆断的、悖论的,但都能成为引导艺术家向更远处探寻的路标。由此而言,艺术创作的行为是冒险的,其指向的是未知的空间,是荒芜的原野。在这里,所有的经验都是可待使用的工具,同时也是束缚自己想象力的锁链。尽管如此,丰厚的回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