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北京曲剧:让年轻人挑起传承发展的大梁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25 17:30:04

中国文化传媒网融媒体记者 于帆

  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剧照。

  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剧照。

  “高高的宫城墙隔开了浩浩天地,华美的廊檐柱遮住了朗朗乾坤。苍茫茫白雪飘洗去世间万般尘,扑簌簌好清莹拂来还满落此身。”新创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中优美而朗朗上口的唱词,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日前,由北京市曲剧团创作推出的《林则徐在北京》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细心的观众发现,这样一部新编历史剧背后的演员、制作团队,几乎全是“80后”的年轻人。当下在全国戏曲院团整体面临戏曲传承发展困境时,曲剧团这些年轻人如何在创作中传承与创新?

  创新发展:年轻主创 多维呈现

  说起北京曲剧,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这一剧种并不十分熟悉,但经典的北京曲剧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带着浓郁京腔京味的曲牌《探清水河》,这些都深得观众青睐。北京曲剧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作为一个不足百年的新兴剧种,北京曲剧在剧目生产、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上始终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北京市曲剧团在原创剧目上下工夫,尤其侧重对人才的培养,在推出《黄叶红楼》《太平年》等代表性剧目的同时,将青年演员推向剧目创作、表演的第一线。北京市曲剧团书记潘向东向记者表示,能否创新剧目关系到剧团的生存,而接班人的培养则关系到剧种的生存。培养接班人最重要的途径是为他们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

  近期与观众见面的曲剧《太平年》中,从主演到群演都是北京市曲剧团的年轻人,尤其是以郭曾蕊、李相岿、彭岩亮、胡优等为代表的北京曲剧的新生代,他们不仅有专业的学习经历,并且同曲剧团的老前辈进行过专门学习。这一次,《林则徐在北京》则将导演、编剧、作曲、舞美、表演的重任全部落在年轻人肩上。

  潘向东告诉记者:“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高度重视,作为隶属于北京演艺集团的曲剧团来说,对于年轻人的重视离不开集团在创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实践。”北京演艺集团一方面制定并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后备青年人才整体水平;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艺术人才,充实到所属院团演员、导演、编剧等岗位。

  2009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专业的席凯在执导《林则徐在北京》的编排时感到既兴奋又有压力,他表示:“全部起用本团的主创团队来编排剧目,这在近年来的北京曲剧剧目创作中是第一次。”

  题材故事:出之贵实,用之贵虚

  过去,观众印象深刻的林则徐形象,来自于郑君里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以及谢晋导演、鲍国安主演的《鸦片战争》。如果曲剧创作仍然沿着过去的思路去展现这位民族英雄,既难脱窠臼,又难以出新。北京市记协常务副主席郝中实认为,《林则徐在北京》在创作中“巧妙地摒弃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只聚焦林则徐在北京面圣受命的短暂时光,将所有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病入膏肓的社会百态、京城官场的腐败沉沦,悉数融于其中,令故事容量更大”。

  实际上,据史料记载,在北京时,道光皇帝曾多次面见林则徐,但他们的谈话内容并没有相关资料明确记录。编剧张帆在借助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参考民间故事,与林则徐禁烟的事迹相结合,为观众补充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戏剧评论家王安葵认为,历史剧的创作可以在史料基础上大胆虚构,这也正贴合了古代戏剧家王骥德所讲的戏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