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霞 柳丹/文 史久阳/图
图为《红楼梦》演出剧照。
图为《红楼梦》演出剧照。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图为现场一票难求。
《红楼梦》演职员谢幕合影。
越剧《琥珀缘》剧照。
北京姐妹越剧社成员在《琥珀缘》海报前合影。
近日,宁波鄞州越剧团(以下简称“鄞越”)两台大戏《红楼梦》《琥珀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这是“鄞越”第三次晋京献演。此次演出是对新中国70华诞的献礼,也是“鄞越”成立50周年的重要庆典活动。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在看完演出后,不仅为“鄞越”的表演热情点赞,还指出,基层专业剧团发展不易,需要更多呵护和支持。
历经50年风雨,作为浙江省所剩不多的区(县)级专业剧团,“鄞越”的存在本身,已成为鄞州一张打得响的文化金名片。“鄞越”的50年,也是鄞州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走出去,一展鄞州文化软实力
一遍遍掌声,在演员谢幕时经久不息,有从外地追随而来的戏迷,有专注看戏的外籍观众,鄞越的演出现场充满感染力。
“在首都的舞台上看到家乡人演戏的机会不太多,看完后我很激动,很兴奋,从‘鄞越’人身上,我看到了越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著名舞美专家、戏剧评论家、鄞州老乡蔡体良说。
火爆的演出现场、戏迷们的簇拥,已是“鄞越”人在各大城市演出的标配。
这是“鄞越”的第三次北京之行,而前两次的记忆依然清晰。“1998年是我们团第一次到北京演出,在中央音乐学院,观众都是院里的师生,演出前,有老师过来和我们交流,那么专业,当时我真的很紧张。”当年乐队主胡唐再江说。
那次演出是受鄞州老乡、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俞峰的邀请,演出的剧目是《梁祝》,俞峰将那次演出当成是中央音乐学院建院50多年来首次将戏曲艺术直接引进教坛的有益尝试,因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多年来的保留曲目和指挥系的教学曲目。俞峰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学生们能在民族音乐和戏曲中汲取养分。当时央视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如果说《梁祝》作为“鄞越”首次晋京的大戏,对于演职员们是一份庄严和激动,对于师生则是教学意义的观摩的话,后来,“鄞越”移师北京正乙祠戏楼的折子戏专场,则让在京的鄞州籍名人、乡贤们释放了一把思乡情怀。
“鄞越”多次走出去演出,与掌声赞誉如影随形的,就是这份浓浓的乡情。
第二次去北京,是在民族文化宫,《梁祝》《孟丽君》《沉香扇》《花好月圆》等大戏上演。“鄞越”原副团长舒福君回忆,第一次的《梁祝》,是作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的鄞州展现地域文化品牌,第二次是有着商业演出的性质,“鄞越”在前一年招收的19名新人,在那次演出中悉数亮相,经过18年的锤炼,当年的几朵“小花”已成了台柱。
舒福君负责那一次晋京演出的票务,一票难求的盛况他体会最深。演出结束后,戏迷们热情地往舞台涌,争相要求演员签名合影,演出现场从大堂到舞台,都是花篮。
这样的盛况,从北京,到天津,到香港,到深圳,到上海,到长春……国家一级演员任志莲最难忘的是1998年在天津演出《何文秀》,她是主演,那场演出,天津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以如今的眼光看,那场直播的质量依然非常高,剧团演得好,电视台的直播人员也非常内行,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后来,任志莲又多次随团去天津,戏迷们依然热情。经历那次直播考验后,她对自己的表演有了更多自信和从容。
在剧团老旦演员赵慧剑印象中,深圳的剧院很大,地毯很厚,舞台设施很先进,50多名从香港专程来看戏的戏迷则让大家很感动。“到这样的舞台上演出,每个人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让外地戏迷、鄞州老乡看到‘鄞越’人的风采。”赵慧剑还记得,在香港演出时,鄞州老乡特别热情,还请演员们吃夜宵。
“对于‘鄞越’这样的区级剧团,能够在大城市的广阔舞台上一次次演出,并获得成功,无疑是剧团本身实力的展现,也是鄞州文化软实力的见证。” 鄞州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竺培勤说。
扎根基层,让艺术在群众中开花结果
和宁波地缘相近的上海,是“鄞越”多次去演出的大都市,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那一次,除了鄞州的演出外,还有咸祥嵩江越剧团、姜山甬剧团等4支乡镇级业余剧团。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鄞州的草根剧团,也成为群文园地里芬芳吐艳的花丛,而“鄞越”就是背后推动的一股力量。
“鄞州是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唯一的专业剧团,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鄞越’人有着自己的使命和担当。”鄞州越剧团团长邵武说。
“爱越吧”成立于2012年,“鄞越”是这一越剧普及培训平台的主办方。“爱越吧”充分发挥专业剧团的人才优势,夯实鄞州越剧戏迷基础,以“文化阵地艺术化、观众参与互动化、越剧传承科学化”为目标而努力,目前已成为鄞州当地公益文化品牌。
李文敏是“爱越吧”最早一批成员之一,原先开着一家素食店的她,现在几乎将跟着业余剧团演戏当成了职业,“‘爱越吧’的老师都是越剧团的专业演员,跟着她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身段和唱腔有了很大提升,这跟以前看视频自学完全不一样。”
经过“爱越吧”的充电,李文敏在表演上有了脱胎换骨的飞跃,现在,她成为很多场大戏的主角,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实现了戏曲梦想。
任志莲、郑燕、刘婕、陆玉珍等“鄞越”的专业演员,组成了“爱越吧”强大的教师团,她们在每一期公益活动中,都以折子戏传授的方式进行手把手教习。去年9月,“爱越吧”邀请“越剧王子”赵志刚作为艺术讲坛嘉宾,现场200余名戏迷兴奋地与名家互动,此次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25万人次在线观看。
去年,随着鄞州区“艺起来”4大艺术普及平台的发布,“鄞越”积极发挥专业剧团的优势,成为主要力量,一年多来,剧团派出10多名老师,在20多个培训点,开展了800余节公益课,受到学员欢迎。
在“天天演”、农村文化礼堂“六进”、宁波市“天然舞台”等各种惠民活动中,“鄞越”每年演出140余场,实现全区各镇、街道的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到优质大戏。
此外,“鄞越”承办的“越迷争锋”少儿、成人戏曲挑战赛等10余场大型赛事,也不断在戏迷中掀起热潮,近年来开展的“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更是让越剧艺术在广大群众中遍地开花。
砥砺前行 与新时代鄞州精神相呼应
老团长李庆祥见证了“鄞越”从1969年一路走来,这50年,“鄞越”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有更好的发展,在他看来是很不容易的事。
鼎盛时期,浙江省专业剧团达139个,其中越剧团就有上百个。如今,全国的专业越剧团只剩二十几个,区(县)级的就更少。此次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全面展示浙江省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最新的艺术成就,树立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的文化形象的“浙漾京城”浙江戏曲北京周活动,对剧团和剧目的选拔更加严格,最后入选的7个演出单位中,4个是“浙”字头的省级单位,1个是温州市的,两个入选的县级剧团,新昌县调腔剧团属于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而鄞州越剧团,是最基层的专业剧团,也就是说,在7个入选团队中,“鄞越”现有的各类条件和资源是最弱的。
“鄞州越剧团能脱颖而出晋京演出,可以说是50年风雨历练,精气神焕然一新,这50年来,“鄞越”植根地方文化,为地方服务,不断开拓创新,尤其是通过一部部作品打造队伍,扩大影响,从没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而每一次精品力作的推出,都离不开区委区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邵武说。
上世纪80年代的鄞州,文化事业迎来春天。舒福君记得,当时的“鄞越”还是男女合演,一部以环卫工人为题材,展现当代青年精神闪光点的暖心故事《母子奇遇》,在鄞县大会堂首演之后,在全省开展了百场巡回演出,这部体现“真善美”的主旋律当代剧,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鄞越”第一波热潮:“记得有一场演出,刚开始就碰到停电,但观众却没有离开,等了两小时,电来了,我们继续演,观众继续看。”
任志莲原先在别的县级剧团,因为剧团解散而来到鄞州越剧团,她记得当时排演了一部《洪涛奇情》,以唐代王元公式主持修建它山堰作为背景展开。“这部剧不仅是因为治水故事的历史背景,有着一个宏大的视角,而且在人物造型上,没有长长的水袖,表演上更生活化。”这让任志莲对“鄞越”这一新团队充满了期待:有历史底蕴的润泽,也有不断创新的活力。
1991年横空出世的《琥珀泪》,让“鄞越”的创作,在关注当下、体现地域文化之外,彰显了极强的原创力。《琥珀泪》在省第五届戏剧节上荣获优秀演出奖等18个大奖,1994年,被摄制成电视连续剧,荣获全国戏曲电视剧“天安奖”多本剧一等奖,创下“鄞越”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
20多年后,《琥珀泪》重新编排,改名为《琥珀缘》,成为“鄞越”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的剧目,此次,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演出中获得成功。
进入21世纪之后,鄞州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图书馆、体育馆、文艺中心、博物馆等各类硬件设施建设上了新台阶,同时,代表软实力的文艺事业也姹紫嫣红。2005年,以鄞州籍油画大师沙耆“艺术辉煌,人生坎坷”传奇故事改编创作的音画越剧《藜斋残梦》,再次成为“鄞越”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赵志刚、赵海英两位梅花奖得主加盟,编剧张勇在多年后因为谍战剧《伪装者》而大红。《藜斋残梦》也是“鄞越”首次参加中国戏剧节的剧目,获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剧目银奖。时任鄞州越剧团团长的金琪军说,这部剧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奖,还在于作品形式创新与鄞州文化元素的展示,此外,还让“鄞越”人看到了作品创作的更多可能与希望。
此后,每三年一部原创精品剧目打造,成了“鄞越”的传统,《孔雀西南飞》《沈光文》等,都是以鄞州地域元素为素材,并结合鄞州精神与时代价值取向的力作。
50年来,“鄞越”先后排演了60多台大戏,荣获全国、省、市等各级奖项多达60个。同时,在这50年里,“鄞越”经历着时代的变迁,也经历着自身机制、体制的变革,一代代“鄞越”人在成长,在邵武看来,“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是“鄞越”的精神,与“实干、担当、奋进”的新时代鄞州精神相呼应,而继续反映鄞州的文化与精神,继续立足原创,是“鄞越”人今后的追求与梦想。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