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尽显舞蹈之魅
名称: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 时代:唐代 级别:一级 尺寸:高19.6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14.5厘米 来源:1982年窑址出土 今藏:长沙博物馆
张海军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兴盛于唐代中晚期,衰落于五代时期。它首创了釉下多彩装饰新工艺,并在装饰上大量引入绘画、书法、诗歌等反映唐代社会面貌的新的艺术元素。而瓷胎装饰工艺的模印贴花则是它除釉下彩之外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引人注目。
这款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圆口、短颈、深腹,平底假圈足,肩腹部两侧各有一双轮系,前面有多棱柱短流。流口及双系下方分别饰三块模印贴花,壶嘴下方是一个持剑武士俑,双系下方均是一个舞蹈俑。持剑武士俑左手持剑举于头上,双腿弯曲,身穿紧身衣物。舞蹈俑高鼻深目,穿皮靴,戴花帽,双足呈外八字形踏于圆毯上,右手将环形手鼓举于头上,左手持环形鼓于腰间,呈“球转而行,萦去来回”的动态。
那么,这种呈“球转而行,萦去来回”的舞蹈是什么舞蹈呢?据史料记载,这是一种来自于西域的舞蹈,名为胡旋舞,跳舞之人有男伎、女伎,最受欢迎的是“胡旋女”,唐朝时,许多胡旋女是作为礼物由当时的俱密国、史国、米国送到唐朝的。在《新唐书》卷二十一中有对胡旋舞的记载:“胡旋舞,舞者立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