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宣讲员”怎样讲好遵义大故事
2017年至今的几乎每个周末,12岁的王砚池都要去往遵义会议纪念馆。在纪念馆,她系着鲜艳的红领巾,行完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后,手持一台麦克风接收器,从容沉稳地讲解中央工农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五次反围剿的故事。
多年来,她熟练的语言表达和得体的姿态,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为她点赞。
就读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文化小学六年级的王砚池,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讲红军长征在遵义的革命故事,从小就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感动着。读四年级时,出于对红色文化的喜爱,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我是红色宣讲员”主题讲故事、演讲比赛,最终夙愿成真,成为一名“小小红色宣讲员”。
为了能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讲好所负责展区的15分钟内容,王砚池花了一年的时间学习、磨练。读四年级时,每天下午2点半到6点半,她几乎都在纪念馆的培训课上度过。除了参加集体培训,她一回家就捧着资料、对着镜子大声朗读,调整姿态动作,很是下了一番硬功夫,最终能够全文背诵讲解内容。
读五年级时,王砚池被安排进馆讲解。要面对一大群素昧平生的观众,这对于一名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开始,因为害羞,面对众多参观者她总觉得不自在,“那时,我感觉讲解时都不知道该把双手往哪里搁,更别提如何声情并茂了”。更窘迫的一次,被参观者问到“什么是左倾路线”“四道封锁线具体是哪四道”,她一时没有回答上来。
“我意识到,要做一名合格的讲解员,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接着,她上网观看了大量与遵义会议相关的纪录片解说,把知识要点总结成段,再用最言简意赅而又口语化的方式讲给父母听,请他们提意见,从最小的细节做起,把讲解逐步调整到最佳状态。
其实,“小小红色宣讲员”活动开展之初,一些学生家长颇有疑问:孩子们要花时间背讲解词,还要花精力去现场讲解,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王砚池说,当宣讲员确实花费了不少时间,尤其到了六年级,课程很紧张,压力会更大一些。为了不影响课业,她总是第二天去找老师补课。让她欣慰的是,她的成绩没有下降过。
一转眼,王砚池已经在纪念馆担任讲解员两年多了,为无数游客口述过长征故事,被拍进他们的照片里。最让她自豪的是,2017年4月,作为红花岗区的76名优秀“小小红色宣讲员”之一,她随遵义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遵义会议永放光辉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