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 李秋云/文 范海刚/图
舞台情景演出《风帆》现场。
“快走,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6月17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的演出剧场里,挤满了学生,为了离舞台近一点,不少学生早早的过来占座。
“即将上演的是舞台情景演出《风帆》,这是一场爱国主题演出,也是我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庞彦强介绍,如今学生对这样的演出十分热衷,课堂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也推动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
在舞台上升华灵魂
艺术院校作为培养文艺工作者的地方,排演红色主题文艺作品是未来艺术工作者培根铸魂的需要,广大师生在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找到了“课程思政”的全新“打开方式”。
演出以建党至今的风雨历程为时间轴,通过诵读、讲述、舞蹈、声乐、器乐、曲艺等多种艺术类型相组合的形式,串联起了《东方红》《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刑场上的婚礼》等多个节目。据悉,该活动从5月初开始策划,编创团队及参演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和排演磨合。
“头可断,枝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带着对共产党的无限忠诚,革命烈士周文雍在狱中墙上写下这首绝笔诗。为演好《刑场上的婚礼》中这个经典场景,该校舞蹈系教师李斯蕾与邢炎松付出了大量心血。
“作品排演历经40多天,排练中,李斯蕾双腿膝盖多次出现破皮、肿胀,右侧肋骨肌肉群拉伤。”邢炎松介绍,自己从出场开始,四肢便被手铐和脚镣锁住,那种沉重感,每一步都有被枪指着的感觉,铁链的碰撞声,让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真正进入那种状态,才能深切体会革命先辈的无畏精神,舞台角色也才会更加饱满。
“当舞台上枪声响起的那一瞬间,自己的灵魂已经完全得到了升华!”李斯蕾表示,编、导、演的创作过程,让我们深度感知了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每当想起革命先辈,总会心潮澎湃。
艺术的感染力就是它的力量,带有丰富情感的艺术作品也必然能直击人心。“作品《等待》触动了我们的心坎,不少师生多次落泪。”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延凤宇表示,该节目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景演绎,讲述了“两弹一星”邓稼先接受国家安排秘密研制原子弹,和妻子许鹿希聚少离多的爱情故事。
“在这次创作过程中,参演师生还挖掘出了很多故事背后的感人事迹。”本次活动导演、传媒系党支部副书记赵建伟表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学生用这种方式感受共产党人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大义情怀和献身精神,值得提倡。
今年5月,情景讲述《记西部支教群体》节目创作完成,参与创作的学生商晓雨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不行,我要到西部去,贡献自己的力量。”毕业前夕,被作品感染的商晓雨,放弃了留在邯郸广播电视台工作的机会,主动报名“大学生西部计划”。目前已经顺利通过体检,准备前往新疆巴州和静县担任志愿者。
到基层去汲取营养
2017年,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舞台剧《大地恋歌》进行创排,开启了该校社会实践的新模式。期间,创作师生深入田间地头,积累素材,与村民同吃同住。
《大地恋歌》以井陉拉花舞蹈表演为叙事主体形式,期间融合戏剧、影视、舞蹈、民乐等多元化艺术元素于一体,是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为数不多的跨界艺术实验剧目,演出后在学校引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该校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把基层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课堂,先后多次组织学生深入河北偏远乡村、参观革命红色遗址、走访纪念馆等。据悉,2019年上半年,创排演出《为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交响乐音乐会》《燕赵慨歌故事诗文诵读会》《中华传统诗文诵读会》等多场爱党、爱国及理想信念主题活动。
今年7月初,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又将课堂“搬到”了精准脱贫攻坚战一线的小山村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