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国产青春片:关注现实 回归理性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09 22:50:15
 玄莉群   李蕾/文

 

摆脱廉价、低效的自我复制

在大量资本涌入电影市场的环境下,受泰国和中国台湾“小清新”电影潮流、第六代导演群体创作积累、80后跨界导演群体崛起等因素的促动,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第一次使国产青春片作为一种市场类型而固定下来。2014至2015年是青春片的市场试水阶段,也是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巅峰期。那个时候,年轻人逐渐成长为核心的消费群体,促使青春片作为一种商业类型爆发出巨大的市场价值,一些制片方看到了青春片的这种市场潜力,纷纷上马新项目。此外,当时的电影创作领域弥漫着一种浮躁心态,创作群体重新洗牌,一些缺乏艺术功力和职业素养的外行跨界而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部分青春片的创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刻意迎合青年观影群体的观赏口味。于是在一些青春片创作中,艺术质量与票房成绩不呈正比的快餐式“情感消费”电影频现,低口碑高票房的吊诡现象时有发生。

2016年,青春片被过度消费之后,市场热情回落,创作者开始扭转创作思路,为青春片创作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这一年涌现的《七月与安生》堪称国产青春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