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不做五次官,陶渊明不会归隐田园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05 10:40:56

  不做五次官,陶渊明不会归隐田园

  大部分人知道陶渊明,是从《桃花源记》开始的,他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的乌托邦;但同时,他也写了像《读山海经》《咏荆轲》一类的诗赋,表达了对政治的感慨。鲁迅曾说,陶渊明身上有“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两种结合,缺了哪一种,都不是完整的陶渊明。

  过去研究陶渊明,主要谈他的田园,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导范子烨,主要观察他与晋宋政治的关系。

  在十月文学院“名家讲经典”总第十七场讲座上,范子烨说,陶渊明对时代的风云变幻是密切关注的,他的诗笔也是与时代同步的。陶渊明并不反对做官,只是反对做贪官,反对与人同流合污。他渴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这种选择,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选择。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东晋时代,在南朝刘宋只生活了不到7年。在他的时代,浔阳的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的首都是建康(江苏南京),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是京口(江苏镇江),上游则是浔阳,如果风向配合,从上游顺流而下,一夜可兵临建康城。

  在讲究门第的时代,陶渊明的出身不算高,浔阳陶氏家族最多算三流家族,一流的王谢才算顶级高门。陶氏的崛起要归功于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以军功封东晋大司马、大将军,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并在东晋王朝的几次重大危机中,都平叛有功。到了陶渊明这一代,陶家已经完成了由武向文的转化。

  陶渊明在柴桑的乡下度过了少年时代,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在此期间,他也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注意了,陶渊明说自己在年轻时候就有一种“猛志”。什么是“猛志”,自然不会是归园田居,当然是想建功立业。后来,陶渊明一生五次为官,有三次是在军队中。所以,他的诗歌中除了美酒,还经常有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