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去世:72岁时剧作登台 80岁写公号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28 10:57:26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8日电(记者 宋宇晟)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于6月27日逝世,享年82岁。

  他同时也是公认的契诃夫研究专家,晚年他的戏剧作品也被搬上舞台,其“传承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的特色,在今天的戏剧创作中仍别具一格。

资料图:童道明。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李洋 摄

  契诃夫研究专家

  童道明1937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56年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语言文学专业;1959年,童道明的学年论文《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受到导师赏识,其学术兴趣也转向戏剧文学。而童道明此后也与契诃夫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多年以后他成了中国戏剧界公认的契诃夫研究专家。

  1962年,童道明开始发表作品;1963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世纪70年代末,童道明开始发表戏剧、文学与电影、电视方面的评论文章,他的戏剧评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非谈》、《梅耶荷德的贡献》等受到戏剧界广泛关注。

  1995年,他写了第一篇关于契诃夫的散文《惜别樱桃园》;1996年,在契诃夫名剧《海鸥》问世100周年之际,童道明的戏剧处女作《我是海鸥》成形。

  多年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契诃夫最打动您的是什么”。童道明说,“是他的悲悯情怀”。

资料图:童道明。图片来源:南都网 林沛青 摄

  72岁开始的戏剧实验者

  2009年,童道明的剧本首次刊登在了杂志上,也第一次登上了舞台。这一年,童道明已经72岁了。

  和《我是海鸥》相似,他2005年动笔写的《塞纳河少女的面模》也是没有笑声的戏。

  这些剧作都以知识分子为主角,述说他们人生的纠结与无奈,就像契诃夫打动童道明的那种气质,颇具悲悯情怀。

  几年前,童道明还曾谈及此。“其他戏剧大国都有至少一部现代悲剧,而我们却没有。这太遗憾了。”因此,他想创作一个没有笑声、甚至引人流泪的戏。

  这两部剧演出之后,童道明又一下子写了3个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