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苏木这种外来香料曾是海上贸易的宠儿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20 18:11:22

  苏木这种外来香料曾是海上贸易的宠儿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香料进口意义重大

  广州进口史录

  对香气的迷恋,是人类一种基于生理舒适而造成的愉悦心理。这种迷恋,也就造成了东西方对采购各种香料的热衷。

  当然,东西方社会对香料的热衷有所不同,品种也有差异。古代经广州港进口的香料种类繁多,既有一两香料一两金的龙涎香,也有大宗产品,比如胡椒、苏木。

  苏木这种东西,到宋元之后逐渐成为重要的进口商品。围绕着它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进口香料量大利高

  广东市舶太监铤而走险被抓

  苏木原产印度、缅甸、越南、马来半岛及斯里兰卡等地。在今天,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有栽培;云南金沙江河谷(元谋、巧家)和红河河谷有野生分布。它是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味甘、咸,微涩,气微无臭。中医认为,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淤痛诸证。

  明代苏木的进口达到了高峰,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这一时期海上丝路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人对苏木效用及产地的了解也很重要。当时留下来的史料中,记录苏木的地方非常多。比如,明朝人申时行所著《万历明会典》,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都写到它。洪武十年(1382),爪哇贡物中,有胡椒7.5万斤;洪武二十年(1382),真腊贡物中,有香料6万斤,暹罗有苏木1万斤;洪武二十三年(1390)暹罗贡胡椒、苏木、降真等17.188万斤。这些香料均是朝廷需要消费的高级珍贵品。据史料,仅太医院一次就需要用香料5170斤。正统初年,内府供岁用香蜡达到3万斤;弘治六年(1488)增至8.5万多斤,弘治十六年(1503年)又增至20万斤。

  苏木和其他种类的进口商品一样,主要通过浙江、福建、广东三个市舶司进入中国。其中广东市舶司管辖的广东口岸,又是最大的进口渠道。当时在广东市舶司任职的市舶太监,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大力建设仓储设施,集藏“海外珍异诸物”,以便随时进奉。成化十九年(1483),市舶太监韦眷主持广东市舶司时,就曾有“广东布政司进官库苏木四万四千六百余斤”的记载,量非常大。由于囤积太多,到成化、弘治年间,“椒木、铜鼓、戒指、宝石溢于库”。这种便利条件和高额的利润,令一些人利令智昏。嘉靖元年(1522),广东市舶太监牛荣为获得更多珍异宝物出卖获利,竟然知法犯法,指使家人蒋艺山、黄麟等“私自收买苏木、胡椒和乳香、白蜡等货”,运到南京去卖给有钱人,结果被刑部发现。刑部将苏木39.9589万斤、胡椒1.1747万斤没收,判蒋艺山等人死刑。

  最大的香料市场

  育出豪富的香料家族

  在近现代农业技术大规模推广之前,香料长期是富裕阶层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所以,唐朝政府把香料划归“禁榷”物资之列,由国家统制。宋代也因香料“利最博,故以官为市”。凡载有香料的船舶进港,“非出于官库者不得私相市易”,即通过官方垄断经营,获取超额利润。有资料显示,南宋时期,香料的进出口额占了整个国家额度的四分之一,可见当时人们用香的繁盛。宋代宫廷中还设有“香药库”,专门负责管理外国的进贡之物以及市舶而来的香药、宝石等奢侈品,其负责官员为“香药库使”,约为正四品官员。

  古代进口的香料由于来源地的缘故,阿拉伯商人在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不少人因为买卖兴隆发了大财,有的甚至因此飞黄腾达。如南宋时曾任泉州市舶司的蒲氏家族,即世代以香料为主业之一。家族先祖据说亦曾在广州从事香料贸易。岳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