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电报进京“三步曲”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20 18:11:21

老明信片上中国早期架设电报线的场面。

  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为外务部。

  赵其辉

  1877年,李鸿章在其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与天津机器局间架设了十余里电线,并且用购置的莫尔斯电报机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报;1883年,北京最早的电报局在通州设立;1884年,清政府在京城设立官电局和商电局。电报进京,缘何分了三步走呢?

  “行辕正午一刻”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并创立了莫尔斯电码,人类进入电报通信时代。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频仍,俄、英、美、法、丹麦等国不断向中国政府提出在我国境内架设电线、办电报的要求,丹麦、英国甚至先后通过海底电缆在中国上海登陆设局,开办电报业务。而清政府的官方通信依然是传统的驿站传递,与电报相比,劳人费马,效率低下,贻误战机,中国的外交、军事都处于严重被动局面。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千余名士兵登岛,而清政府却全然不知,待此事上报到朝廷,已过一月有余。

  这件事对清政府刺激很大,遂下决心整顿海防。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临危受命,作为钦差大臣巡视台湾防务,他深感台湾孤悬海外,与福建交通阻隔,于是上奏“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奏折获得批准,于是拟由福州至厦门用陆路,厦门至台湾用水线建设电报线路,至1874年底,已在福建架设电线六十余里。可惜的是,兴办电报在清政府内激起巨大争端,遭到朝中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导致清政府兴办电报的政策发生动摇,最后以中国自办的第一条电报线“流产”告终。

  尽管日本从台湾退兵了,但台湾的隐忧仍在。这一点,新任福建巡抚丁日昌也深有感触,他在台湾积极筹备着电报线的建设。

  当时,清政府整顿海防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将沿海分为北洋和南洋两个防区,命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为海防事宜钦差大臣。他们深知,如果没有快捷的消息沟通,面对外强的坚船利炮,所谓海防形同虚设。

  于是,李鸿章在自己的职辖内,积极地从事着电报的尝试与推广。1877年,李鸿章在其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与天津机器局间架设了十余里电线,并于6月27日用购置的莫尔斯电报机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报,这封电报只有六个字:“行辕正午一刻。”

  1877年10月,在丁日昌的主持下,由今天的台南到高雄的军用电报线终于建成。1879年,李鸿章又设立了从天津到大沽、北塘等炮台的军用电报短线。

  1880年9月,李鸿章上奏《南北洋请设电报》,向朝廷提出创办津沪电报线的主张。奏折全面阐述了设立电报为军事防务之必须,并请由天津循运河以至江北,越长江,由镇江达上海安置电线。奏折获准后,李鸿章于当年10月在天津成立了津沪电报总局(后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同时开办电报学堂。1881年12月,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津沪电报线全线试运行,沿途设有紫竹林、大沽口、临清(1882年撤销)、济宁、清江浦(今淮阴市)、镇江、苏州、上海8个分局。

  津沪电报运行一年多,清政府切实感受到了电报的好处,于是李鸿章、刘坤一等人继续上奏推进南洋的电报建设。1883年,苏、浙、闽、粤各省沿海电报线全部贯通,从此,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可迅速贯通消息。在左宗棠、郑观应等人推动下,自镇江至汉口长达800多公里的长江线也于1884年建成,构成了中国创办电报初期的三条长途干线。

  电报与“风水”

  就在南北两洋埋杆架线、兴办电报之时,朝廷中握有重权的顽固保守势力强烈鄙夷电报,认为它是“奇技淫巧”,变乱风俗,破坏“风水”。要么惧如洪水猛兽,要么嗤之以鼻。例如工科给事中陈彝在奏折中认为电线可以“用于外洋,不可用于中国”。内阁学士文治也上疏称自己“闻铁路而心惊,睹电杆而泪下”。当时办洋务的多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巡抚,而保守势力则多为朝廷重臣。因此,南北两洋通电报后,朝廷却仍按旧法,往来信函、消息,全靠大兴、宛平两个驿站传递。南方发往朝廷各衙门的军情、信函,先用电报发至天津,再由天津驿递至大兴、宛平驿站,然后再送往各衙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83年。

  通州与北京最早的电报局

  津沪电报线路的开通运行,让总理衙门再也按捺不住对消息迅捷的渴望,遂致函李鸿章,要求将天津电报线路延至京城。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曾出任多国外交大臣,深知落后通信方式之弊,亲自登门拜访李鸿章,建议把天津电报线延伸到总理衙门。

  其实,李鸿章早就知道朝廷非常需要电报,也一定会使用电报。“神京为中外所归响。发号施令,需用倍切。”但他又不得不顾忌皇亲国戚、朝廷重臣中保守派的权势,曾说:“臣于创办电线之初,顾虑士大夫见闻未熟,或滋口舌,是以暂从天津设起,渐开风气。”

  眼下总理衙门疾呼将电线延至京城并设立电报局,这不但正合李鸿章之意,也成了电线向京城延伸的缘由。于是李鸿章马上与中国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商议为总理衙门设立专用电报局事宜。他心里清楚,作为地方官员,自己根本没有权利擅自把电报线引入京城,总理衙门要求在京师设立电报局,但又没有谕旨颁下,只能决定先将这个电报专用局设在通州。这样做既不越权,还可以回避保守派的“口舌”,待将来时机成熟后,再将电线由通州接展至京畿内城。另外通州归属顺天府管辖,也是国都之地,电线展接通州,也算进了京城。且较从天津驿递电报快得多,也能初步满足总理衙门的要求。李鸿章深谙为官之道,这其实是在总理衙门与朝廷反对派之间取了个折中,两不得罪。

  当时,李鸿章正在上海为母亲守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由张树声代理。光绪九年(1883年)五月十二日,李鸿章电饬张树声:马上派人勘察天津至通州的线路,命其与通州通永道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