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人生痛苦的一种慰藉
哲学的当下意义
文/徐瑾
发于2019.6.17总第903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当下,谈哲学,有什么意义?
对啊,当很多人不得不面对“996”、学区房等现实问题,去谈论哲学,好像有点遥远。
此种尴尬,哲学学者周濂早已经体会过。90年代,他刚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有一次,他对陌生人说起自己学哲学,对方马上就说,哲学啊,我知道,就是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色。
其实,这种尴尬可以一直追溯到哲学诞生的古希腊时代。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因为夜观天象,太过专心,不小心掉到井里。女佣看到笑话他,连地上的事情都没有搞清楚,就去关心天上的事。
后面的故事,不少人可能知道了:泰勒斯通过投资橄榄榨油机,赚了一笔钱,争了口气。
那么,在如今这个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哲学的正确打开方式?一方面,经典哲学作为一种思维的深度训练,对一般人而言有点奢侈;另一方面,哲学,又是每个人多少都会面对的安身立命的命题。这两端之间存在巨大空白,也因此存在巨大的可能。而《打开》一书,就是周濂的一个普及实验。
全书是他在喜马拉雅开的课程的结集,因此并不强调严谨与学术,倒更类似和陌生朋友闲话。
回到开篇的问题,我并不认为泰勒斯的女佣短视。至少这种视角,今天都不过时,应该成为哲学家不应忽视的一种有力质疑。
从哲学的原始语言学含义而言,哲学(philosophy)为爱智慧,周濂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换而言之,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进而言之,在今天,哲学对于大众而言是对人生痛苦的一种慰藉。这样说起来,其作用有些类似教堂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