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慨
发于2019.6.10总第902期《中国新闻周刊》
巴克夫人的《重生三部曲》是非凡的文学杰作,具备一切达成这一标准的优秀品质。它也远不止是写战争创伤的战争小说和写心理诊疗的心理小说。“现代史诗”这顶桂冠如今固然已遭滥用,戴在它头上却理所应当。但更令人惊奇的是它制造惊奇的能力。它执意而且乐于打破文体(通过互文)、阶级(通过一个成为“临时绅士”的工人阶级子弟)和性(通过大量的交媾场面)的界限或禁忌,显露出勃勃的雄心和圆熟的技艺。
故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诗人和战斗英雄萨松在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后,被送入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部队医院,接受人类学家出身的精神病名医瑞弗斯的治疗。他在这里见到众多罹患弹阵症(《不列颠百科全书》已将“弹阵症”重命名为“战斗疲劳症”,更为人所知也更宽泛的概念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战友,其中有晚辈诗人欧文和一位出身低微、拼命打拼才升至军官阶层的普莱尔少尉。萨松幻视,欧文口吃,普莱尔失语。其他人或失忆,或失明,或失聪,或失禁,或呕吐,或自残,或行为乖张。每个人都有挥之不去的噩梦。
瑞弗斯形同慈父。他发现,病人从小受环境熏陶,将压抑情绪视为男性气概的本质,认为男人如果情绪崩溃或哭泣,或者坦承恐惧,就是娘娘腔,是弱者,是败将,而不是男子汉。与崇尚强力电击的同行相比,他毫无帝国军医的阳刚之气,又深受弗洛伊德影响,将话疗术付诸实践。
于是对话连着对话,一场接一场,驱动故事缓慢前行。战争若远若近,恐惧若暗若明,其间点缀着各种形容腐尸、残肢、血雨、焦骨、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和夜半尖叫的词汇。人人受煎熬,苦于理智与情感、良心与职责、记忆与现实的来回撕扯。没有飞越疯人院那样的戏剧性情节,前面几百页的钝刀子割肉,反复激荡的只是内心的波澜,如一座座压抑的记忆火山。然后呢?或可借用鲁迅的诗句(尽管语境殊异):“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萨松、欧文和瑞弗斯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另外几位患者出自瑞弗斯的病例报告,只是更易了姓名,但普莱尔这个人物多半是作者的创造。普莱尔在三部曲的后两部《门中眼》和《幽灵路》里晋升为一号主角,也为作者多少卸去一点史实的束缚,打开自由发挥的空间。
萨松重回前线,故事从封闭的医院移至首都伦敦,底层人民接次登场,语言变得生动鲜活,节奏加快了,情节也明显更为曲折。“临时绅士”普莱尔调入军需部情报处,搞反特工作,调查在押女犯贝蒂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