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人民的建筑师”邢同和:建筑,是我生活的全部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13 08:45:11
 邢同和/口述   张熠/整理

 

编者按:80岁的邢同和,至今仍活跃在建筑的舞台上。他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现为华东建筑集团(原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建筑师,他一直谨记做一位“人民的建筑师”,设计、建造关怀人的建筑。从业57年,他主持设计了上海博物馆、龙华烈士陵园、外滩风景带等多个代表性项目,从市中心到郊区,作品遍布上海。

邢同和的办公桌上,最显眼的要属堆叠成山的资料、书籍、设计图纸,这其中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他自己算了算,曾参与主持的建筑、规划设计项目多达500余项,其中一半已建成或在建。邢同和说:“我人生之路的开始是建筑,黄金时期也是建筑,人生的夕阳红还是建筑。建筑,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的一生和这座城市,和上海的故乡情是分不开的。我生在上海,读书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养育我的是黄浦江与苏州河,我的建筑之路也离不开这两条母亲河。

我今年80岁,是新中国培养的建筑师。从1962年进入工作以来,围绕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我无悔无恨地走了57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之路,也是我作为个体的“圆梦”过程。

今年迎来祖国70周年华诞,我参与、见证了上海乃至全国在建筑领域的发展进步。我的足迹遍布上海每个区,也从上海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上海对口支援的城市。我依旧没有离开热爱的岗位与事业,我生活的全部就是建筑。

建筑梦的开始

我1939年出生在上海,新中国成立那年正好10岁。上海成立少先队,我是最早的一批队员。后来慢慢长大,家搬来搬去,红领巾总是带在身边。

我的一生离不开黄浦江与苏州河。童年就读的钱业小学就在苏州河北面的塘沽路上,大学考入同济,实习、画水彩、写生都在黄浦江边上。工作以后我分配到民用建筑设计院,就是今天的外滩3号,在这里一待30年。沿着我的母亲河,可以诉说我的成长过程。

我父亲是出版社总编辑,专门出版历史或珂罗版的画册,其中有一部分是黄宾虹编的美术丛书。受父亲影响,我接触到很多艺术领域的东西,从小喜欢绘画。从钱业小学回家的路上,有很多小人书摊,爸妈给我的零用钱都用来看小人书了。每逢春节,一路挂满条幅、年画、张贴画,我边走边看,爱不释手。

高中毕业时,我填的志愿全都是建筑系,我不想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父母希望我能从事与艺术有关的学科。就这样,我来到了同济大学。当时的建筑界,“南杨北梁”的盛名无人不知,北京有梁思成,南京是杨廷宝。上海也一样,有国外留学归来的一代老教师,如冯纪忠等,他们因材施教,甚至一对一教学,在同济的五年,我们受到了良好的教学培养。

母亲河旁,是我建筑梦开始的地方。

建筑为人民而做

1962年,我从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毕业,毕业设计做的是“上海吴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