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将实现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个国家级专业展览首次同时呈现。这是中国艺术节历史上的创举。
5月21日至8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将同时亮相中华艺术宫。展览将展出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水彩(粉)画等门类的美术作品600件左右、书法篆刻作品300件左右、摄影作品300件左右。
“这三个展览是近三年来全国美术、书法篆刻、摄影新作的集中展示,也代表着中国当下视觉艺术的最高水平。三大展览能在中华艺术宫齐聚,得益于我们得天独厚的场馆条件。同时,面对规模巨大的国家级大展,我们也要方方面面做到最好,为全国文化提供优质服务,体现上海的水平。”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获悉,为迎接十二艺节展览板块,中华艺术宫半年前就开始全馆动员,全力筹备,覆盖征集、评审、设计、装裱、展陈等全部流程,并将为展览启用所有临展厅。目前,展览正进入紧锣密鼓的布展阶段。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将免费对观众开放。展览期间,一系列讲座、公共教育活动也已排上日程,甚至辐射至多个社区文化站。届时,广大上海市民将感受到满满的文化获得感。
打破尺寸限制,只要拿得出好作品,上海都能容纳一馆三展,汇成高规格视觉艺术盛宴,中国艺术节的这个创举为何能在上海实现?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这与长期以来上海深厚的文化基础,尤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文化建设与文艺创作紧密相连。“上海正日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文化供给、文化惠民上充分投入,为视觉艺术建构了立交桥式的多维平台。这座城市不仅拥有多个公立博物馆、美术馆,也拥有大量的民营艺术空间、机构。上海视觉艺术展览的活跃程度、门类丰富性在全国非常突出,甚至可与巴黎、纽约等世界著名的艺术之都比肩。与此同时,上海具备百川汇流般的开放精神,拥有一支强劲的美术创作队伍。”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也提到,此次在上海举办的十二艺节之所以能实现展览板块的重要突破,与上海开放的城市文化特质密不可分。“西学东渐最早产生影响的地方是上海,艺术教育最早产生的地方也是上海。新世纪以来,上海打造了许多国际级艺术场馆,举办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开拓性艺术活动。”许江认为,在这样大的文化背景下举办的十二艺节,有其他城市很难企及的文化体量和基础,能够在展前做相当充分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同时于中华艺术宫亮相的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个国家级专业展览,将成为美术界难得不限作品尺寸的展览。这正是得益于中华艺术宫超大面积与超高层高的优越展示条件。“很多展览受到展示空间的局限,需要首先限定参展作品尺幅。而这一次,只要艺术家拿得出好作品,上海都能容纳。我们可以期待一曲波澜壮阔的视觉艺术交响。”范迪安认为,美术需要能够拓印时代的大画,艺术家们不妨拿出创造史诗的勇气,优质的展示空间正好给了他们抒发激情的最大余地。
据了解,此次三大展的确汇聚了不少与时代气象相契合的鸿篇巨制。仅书法篆刻展呈现的大尺幅书法作品就多达20余幅,其中宽10米以上的作品有4幅,将给观众带来大气、酣畅的观展体验。
坚实脚踏中国大地的创作,将让人们看到无限活力
征集作品过程中,评审们最深有感触的,莫过于众多作品不约而同呈现的现实风景、喷涌的时代气象。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透露:“参展作品的题材反映了新时代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绘画语言上,不少作品具备鲜明的时代感,创作者们在图式等视觉样式上动了些脑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则特别留意到,许多中青年艺术家都选择了现实题材创作。“看得出,这些作品是他们从生活中感受得来的。表现方式上也不仅仅是图像式的描述,而是努力以新的艺术形式和创造理念表达新的感受,与老艺术家拉开距离。”也有评审提到,此次的参展作品既有反映大都市城市化进程的,也有涉及边疆、农村题材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展现出了不同地域现实生活的丰富性。
上海在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将在此次美术展中集中呈现。其中,“时代风采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