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冲刺高峰的脚步永不停歇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13 08:44:51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罗群 胡克非

《天路》剧照 卢旭 摄影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圆满落下帷幕,参评文华奖剧目奉献了许多精彩,惠及了许多观众,留下了许多思考。无论是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可喜突破,还是舞台科技手段驾轻就熟的运用,抑或是部分艺术门类、形式尤为抢眼的表现,都显示着文艺工作者冲刺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

现实题材创作走向纵深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沉下心来向火热生活汲取创作灵感,现实题材力作不断涌现。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正在成为舞台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和使命担当。在参评文华奖的作品中,现实题材占比很大,许多作品取材、改编自当代中国的真人真事,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故事。

《谷文昌》剧照 陈曦 摄影

优秀党员及其事迹,一直是舞台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一优良传统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那里,得到有力传承。话剧《谷文昌》、河北梆子《李保国》等作品对党员干部的塑造不仅突出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更侧重其工作业绩,以艺术的手段令其形象与事迹更加立体和丰满,为此类题材舞台艺术创作进一步打开局面。

随着创作者不断深入生活,舞台上的当代英雄形象谱系得到扩展,这一点也生动体现在参评文华奖的剧目之中。这些剧目既将柳青、樊锦诗、施光南、邓稼先等知名作家、学者、音乐家、科学家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带领观众重温他们的卓越贡献,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博大情怀,又深情礼赞着无私奉献的戈壁母亲、前赴后继的青藏铁路筑路人、孜孜以求科研攻关的航天工作者等,他们或许没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中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努力,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故事。这批作品表明,现实题材创作正逐渐走向生活深处,正变得越来越有质感、越来越有力量,“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正生动鲜活地体现在新时代的舞台之上。

《李保国》剧照 陈曦 摄影

前沿技术融入舞台

山水、寺院、洞窟甚至飞机制造过程,都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呈现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科技与舞台、与传统舞美设计的融合,创造出了让观众大呼过瘾的视觉语言和舞台美学。

沪剧《敦煌女儿》在演出中使用了约5分钟多媒体影像,展示敦煌图景,让观众对敦煌、对樊锦诗有更为深刻的体验。白色景片随着剧情忽升忽降,大佛、飞天等多媒体影像,犹如一张张顶天立地的线描图时隐时现,绚烂多姿,舞台空间为樊锦诗与同事们打造的“数字敦煌”工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式的展示方式。

话剧《追梦云天》的视觉方案前后构思了两个月,影像制作又花了3个月。考虑到题材的特殊性,创作团队为了在舞台美术方面最大程度地凸现这个行业的特质,将目光投向了一种最新型的LED显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