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融媒体记者 孙丛丛 文/图
日前,由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东营市吕剧团)打造的新编大型历史吕剧《梅骨丹心》在东营市雪莲大剧院首演,深远的主题立意、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唱腔音乐,令现场吕剧戏迷大饱眼福。
近年来,东营广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以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多措并举的方式推动吕剧传承发展“常态化”,取得显著成效。
“以演带训”激发人才活力
吕剧《梅骨丹心》讲述了清雍正初年“江南才子”、“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上任乐安(今广饶)知县,恰逢百年不遇的洪灾,围绕是否赈灾放粮,李方膺与以县丞吴有才、知府林文敬为代表的权贵激烈斗争,终使灾民度过危机、重建家园的故事。
《梅骨丹心》剧照。
“基层剧团排演大戏的机会不多,尤其是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的历史故事,排演难度更大。”《梅骨丹心》导演刘军章坦言,与演员说戏、抠戏的过程也是全剧组演职人员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基层常演传统戏,它有较为固定的程式,但在新编戏中,塑造人物则不能完全依照固有模式。比如,剧中李方膺与吴有才、林文敬以及灾民等都有大量对手戏,需根据不同情境调度不同人物的内心体验加以呈现,这都是二度创作中的难点。”刘军章说。
“在以往传统戏中,我多扮演文弱书生,这次演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起初觉得难以把握,通过初排、连排,历时几个月精雕细琢,人物、故事逐渐丰满起来。”《梅骨丹心》中李方膺的扮演者王美霞介绍,通过以排演带训练,当地不仅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固的本土创作团队,业务人员的创作活力也被大大激发。
在培植专业院团内生动力的同时,广饶还把扶持庄户剧团发展列为“惠民实事”,每年县、镇两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帮助购买服装、道具、音响,鼓励民间剧团及吕剧爱好者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演出中不断历练、不断提升。
创作交流氛围浓厚
丰富的艺术创作及交流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广饶当地吕剧艺术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先后创排《村官上树》《英雄老倭瓜》《社区新风》等原创小戏及《夫妻井》等新编大戏,整理改编《姊妹易嫁》《双玉蝉》等一系列吕剧传统经典作品,其中,多部作品走出广饶,在国家级、省级活动中亮相。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负责人宋爱东介绍,得益于国家对戏曲发展的重视,该中心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每年都关注社会热点现象策划新剧目选题,此次创排吕剧《梅骨丹心》,就旨在以古喻今,塑造一个廉洁勤政的清官形象,弘扬“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时代主题。
《村官上树》剧照。
与繁荣创作同步,广饶县发挥其作为“吕剧起源地”的地缘优势,策划推出吕剧艺术节(交流展演)、吕剧戏迷票友大赛等品牌活动。“从2012年起,艺术节(交流展演)和票友大赛交替进行,每两年一届,为吕剧专业院团和业余爱好者提供同等的交流机会。像去年举办的吕剧艺术交流展演,就开设了吕剧艺术发展研讨会、名家下基层、青年演员大赛等多场活动,吸引周边地市百余人竞技比艺。”广饶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以品牌活动促进吕剧传播、推广的同时,当地每年筛选以吕剧演出为主体的10余家民间剧团,为其提供剧目创演辅导、结对培训等支持,促进吕剧艺术在广大群众中“开枝散叶”。
剧种普及“从娃娃抓起”
“见多少王孙公子骑骏马……”在广饶县实验一小等多所学校,小学生们将传统吕剧《姊妹易嫁》《小姑贤》等经典剧目片段唱得有模有样。不仅如此,当地曾有刘倩君、蒋晓涵等多名学生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等活动中获奖。这得益于广饶县广泛开展吕剧普及活动、推进“戏曲进校园”的一系列切实举措。
据介绍,广饶县自2010年起下发“吕剧进校园”的活动通知,通过编印吕剧培训教材等办法率先在该县一批中小学校普及吕剧知识;2015年,该县又推动设立“青少年暑期吕剧学习班”,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选派师资分班教学;2017年3月,当地启动“薪火相传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