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专家谈十二艺节三大展览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24 09:57:32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施晓琴 李亦奕 文/图

5月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文旅中国客户端记者特别采访了部分来自美术、书法、篆刻、摄影领域的专家学者,请他们谈一谈此次参与、观看3大展览的感受。
美术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诸迪:
 

诸迪

此次艺术节参展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关注现实题材,彰显时代精神。从策划到作品遴选,紧紧围绕国庆的主题,坚持严格艺术标准和价值导向,确保展览的权威性、导向性和示范性。1200件作品和3个月展期,也是目前整体规模最大且展期最长的国家级专业大展,这对观众参观、学习交流提供很好的机会,既能让观众享受到艺术发展的成果,展览的社会效益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范迪安

中国艺术节是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把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三大展览汇成视觉艺术的大展,这也是中国艺术节举办历史上的一次创举。这和上海重视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为视觉艺术建构立交桥式的多维平台息息相关。
对美术而言,十二艺节组委会提供了中华艺术宫这个庞大的空间。只要参展者拿得出作品,都能容得下,为艺术创作“打开了大门”。一些大幅作品体现中国艺术家的文化抱负。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不同地域生活现实的丰富性。既有反映城市生活变迁的作品,也有反映边疆地区广大农村题材的作品,题材丰富性也体现了中国美术新的发展态势。说明广大美术家还是注重自己通过现实感受,关注生活,沉下心来贴近真实生活所得到的创作感受,转化为形象塑造、意境营造。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
 

冯远

这次展览的作品整体体现出了较高的中国美术发展水平。在从中国画的征集作品来看,总体有几个特点。首先,作品表现主题鲜明,相当多都是围绕中国梦的主题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包括工人、农民、部队等题材内容,形式上山水、花鸟、人物都有所涵盖。其次,从绘画语言上来看,风格多样,能够看到当下青年画家下了一番功夫去研究绘画视觉形式的拓新,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画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此外,也能看到这些中青年画家大多出自专业艺术院校,他们的绘画基本功都很扎实,且还有继续发展的潜力,这是非常令人可喜的。相信假以时日,这些年轻人还会不断地有更好地作品奉献给大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
 

许江

上海受到西学东渐等影响,最早有艺术教育的是上海,新世纪以来,上海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开拓性的艺术活动,对于世博会遗产,上海将其转成艺术发展的基地,有了中华艺术宫等国际级的重镇,并以此为核心开拓了跨江产业带,在全世界都有影响。此次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举办,并将三大展览同时汇聚于上海中华艺术宫,体现出了主办方的用心和充分准备。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吴为山

此次展览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与过去老艺术家作品拉开了距离,他们并没有沉浸在过去固有的艺术表现模式和艺术思想中,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印记。从作品中体现的中国元素、中国精神来看,逐渐有了鲜明的文化自信,艺术家从根本上发展了中华美学。
具体到雕塑作品,此次参展作品有表现红色题材的,表现民族题材的;还有表现历史题材的,表现现实题材的,题材非常广泛。艺术的形式方面,雕塑家也在做一些大胆的探索,特别是在材料、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起上一届艺术节,我认为在雕塑领域最主要的变化是体现一种正能量,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们开始表现、讴歌时代、讴歌社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邵大箴:
 

邵大箴

这次展览的作品我觉得都很有特色,不仅是思想内容很有高度,艺术质量也很高。当前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家关注现实、关注历史、关注美术前进的步伐,此外,还要注重艺术规律、艺术原理和形式美感,这几个方面也是举办中国艺术节的目的和主旨。所以,我觉得这些作品的展出,不仅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美术文化的推广,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提高大众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欣赏水平,也对艺术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
 

施大畏

总体来看,此次展出的作品能看到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作品也比较接地气。另外,技术上也有一种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个性,可以用欣欣向荣来概括。这么大的国家级展览,每个艺术家都很重视,这也是艺术家展示才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艺术家们用艺术作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
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下,探索一条大家都认同的中国画发展之路,在国际的语境中评判中国今后在国际美术舞台上应有的地位,这是一个大课题。后面的路还很长,如何更贴近生活,如何更深层次地挖掘每个事件背后的现实意义和内涵,这是每一位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

尚辉 

这次美术展览中油画展区的征集作品相较往年,是平稳中有拓展和提升的状态。绘画主题包含方方面面,表现现实的作品会更集中和突出一些。因为在上海展览,所以上海的画家提交作品数量上稍微多一些,这些上海的画家在表现城市、表现创新产业、表现今天生活的面貌上,艺术形式和绘画语言都比较新颖。在绘画语言方面,此次油画征集作品以具象写实为多,也有抽象和表现性的作品,但几乎没有特别亮眼的作品。这在预料之中,因为目前大家已经很少去追求那些特别搞怪、只冲击眼球的作品了,而是更在如何画得好、如何能够强调语言的个性上下功夫。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
 

李磊

这次十二艺节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展览首次汇聚在同一个场馆里,得益于上海中华艺术宫得天独厚的空间,观众一次参观可以看全3个大展,看到艺术门类之间同台竞技。当然,长达4000米的展线,对于观众的体力和脑力都是考验。这是一场让人身心愉悦的视觉盛宴,随处都能邂逅富有魅力的作品。实际上,从展览作品中可以看出,当代的艺术家是在时代中创造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又反过来给这个时代的人以影响和感动。今天我们在这里参观展览,重要的不是这些美术作品与展览本身,而是通过作品,看到背后审美本体与艺术和人的关系,用视觉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书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
 

陈振濂

书法相对其他艺术门类门槛较低,能否创作出时代的高峰和经典,对于当代书法来说尤为紧迫。此次书法征集和应邀作品的艺术质量整体超出预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代表了当前书家创作水平,也体现出书法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天我们要进入经典的时代而不是群众普及的时代,通过这种国家级的展览树立时代公认的经典标杆意义重大。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
 

刘洪彪

展览书法部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书斋文化和展厅艺术相结合。大部分参展书家选择历代经典诗文和自作诗文为创作内容,一方面展示了当代书法艺术继承弘扬3600年书法传统,另一方面塑造了新时代的书法形象、书写新时代书法精神。
在展厅呈现上,书法部分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具有立体感、节奏性、震撼力的展览现场。展览将书斋文化和展厅艺术相结合,更侧重当代审美性,成为具有示范性和启示意义的书法展陈模式。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胡抗美:
 

胡抗美

注重表述并能贴切表达时代精神,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此次艺术节书法作品整体呈现出的一大亮点。
这次展览有很多张扬大气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产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整体环境有关系,当前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在作品的点、画、结、体与不同的章法中体现的非常充分。另外,书法家在选择创作的文本内容时,大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中来选择,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世说新语》等,他们都希望通过书法这种形式来加深大众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是向社会宣扬一种崇高的文明风尚。当前书法确实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从作品中反映出大家在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时都回到了传统根源去,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表现方式。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
 

言恭达

改革开放40年来,书法逐渐进入理性的轨道,这种理性使得书家不盲目赶时髦,不是一味发挥自己所谓的个性,他首先回归了传统。这一届作者对传统的这种青睐和认知,比上一届还要深一点,深在哪里?不是单一书体、流派的摹写,而是能够进行风格上的提炼,提炼以后能够把它写得比较有深度,我感到这些书家对传统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种自觉状态。
其次是体现了对时代风格的一种呼唤,作品能够体现个人的思考。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的影子,又有书家的个性风貌。第三个亮点就是作者在探索个人面貌的同时,也结合了一种时代风格,相对比较理性。
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朱培尔:
 

朱培尔

此次参展的篆刻作品从整体上反映出中国当代的篆刻水平。就从社会征集到的这些作品来看,首先,这些参展作者很有代表性。因为这一部分作品是面向全国所有篆刻爱好者和篆刻家征集的作品,他们虽然不是专业的篆刻家,但都有比较好的篆刻水平。其次,他们创作的风格也很有代表性。这23件作品虽然数量上不多,但是艺术语言表现丰富,有工文印、写意印,也有兼工带写的印;在篆刻种类上,既有仿古玺印,也有学唐、宋或明、清制印风格的,可谓琳琅满目。另外,这些作品的创作主题以传统诗词、格言为主,非常有正能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