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风雨再大也只是弯弯腰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22 06:52:18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他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留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几乎拿遍建筑界所有的世界顶级奖项,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光线魔术师”,也被认为“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曾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出身名门望族,年少赴美追梦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祖籍苏州。其家族被媒体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曾是 “苏州四富”之一,后来持续兴旺。

少年时代,贝聿铭在苏州度过一段时光。他整日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桥、瀑布,在贝聿铭心中埋下“建筑”的种子,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让他意识到,建筑对生活的意义。

后来,贝聿铭随家人搬到上海,他有空就去看正在建设的上海国际饭店。也许从那时起,“建筑”的种子就开始在贝聿铭的心里渐渐萌发。

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贝聿铭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贝聿铭却赴美国求学追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投笔从商,渐入公共建筑设计佳境

1945年,在哈佛读研究生的贝聿铭被聘请为哈佛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1948年,贝聿铭加盟房地产开发商,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这成为贝聿铭人生轨迹转变的一个节点。

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从设计公寓起步。战后庞大的需求,让他承接了无数城市规划、居民房的工程。特别是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因为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深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后来,贝聿铭的设计对象逐步转向公共建筑。

1955年,贝聿铭建立建筑师事务所。之后,美国国家大气层研究中心的设计,让他在美国建筑界广为人知。

贝聿铭所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耗时15年,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因此将1979年称为“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资料图片:肯尼迪图书馆。(图片来源:肯尼迪图书馆官网)

最美的建筑,建筑在时间之上

法国卢浮宫的重建计划,使贝聿铭饱受非议,却更加历练了他,使他坚持自己的设计初心。

质疑从改建之初就开始,“法国这么多艺术家,没有一个人能承担起这项工程么?为什么要找一个外国人?”

设计方案初定,贝聿铭打算新建金字塔形入口。90%法国人反对这一方案,称“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法国文化部长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为了说服法国人,贝聿铭曾在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1:1的实体模型,供民众评鉴。

1988年,玻璃金字塔落成,贝聿铭被授予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却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法国人对玻璃金字塔的评价,口风大变,称其为“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也印证了贝聿铭的话“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完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贝聿铭“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是设计建造了香港的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