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专家热议电影《周恩来回延安》 为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创作、传播建言献策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22 06:52:04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韩洁 文/图

5月18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业界专家学者及出品单位相关负责人围绕影片主题思想、艺术表达、历史及现实意义等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和深入研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影片出品人代柳梅,导演兼主演刘劲主持会议。

5月15日,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陕文投(影视)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周恩来回延安》在全国公映,获得观众和业界的高度评价。

以情动人 独特视角再现感人历史片段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以4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演绎了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

刘劲表示,三年五年粮食翻一番、延安脱贫,是总理的愿望。日前,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正式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影片在这个特殊节点上映,具有更加特殊的历史意义。

与会专家表示,影片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独特视角再现了周恩来22小时短暂延安之行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对于当下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来说,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李准认为,片名《周恩来回延安》由一个人名和一个地名组成,表现了在特定的年代,一个伟大的革命者,重新去回望革命圣地,去拥抱革命传统的一段历史,意味深远。

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杨胜群表示,影片虽然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但选择的切入点十分新颖独特。它不是完整地、系统地叙述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而是记录了周恩来在1973年夏天借着陪同外宾的机会回延安,在那里度过的22个小时,深刻发掘展示了这一特殊历史场景的历史内涵和意蕴。

22个小时很短,留给人物塑造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主创通过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现场,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片中多次出现的小米饭。在延安,小米饭养育了世代延安百姓,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养育了中国革命者。影片中,周总理在招待所请老乡们吃饭,吃的正是小米饭。总理通过观察老乡的吃相,发现大家仍然吃不饱,深深自责,随后就与延安干部讨论研究如何改变延安面貌,让老百姓吃饱饭。杨胜群说,这恰恰体现了总理深厚的人民情怀,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艺报》编审、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表示,片中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70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小见大 现代性创作手法获年轻观众认同

电影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用散文诗一样的叙事风格,通过大量细节刻画和时空转换,实现了高度浓缩的情感表达,增强了影片的厚重感。这些颇具现代性的创作手法,表达了中央共产党人崇高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怀。在探索主旋律电影如何获得观众尤其是当下年轻观众的认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影片在天津南开大学放映时,在场学生频频落泪。许多年轻观众纷纷在社交网络留言,为影片点赞,表达对总理崇高的敬意与深切的怀念。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员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肖裕声表示,影片用艺术的形象讲述的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回答了当前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