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天下第一楼》再开张,“人老了,可戏还像30年前一样年轻”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06 15:02:36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李雪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

4月25日,北京人艺京味儿大戏《天下第一楼》再度鸣锣开张,迎来自1988年首演以来的第535场演出,连续4场演出一票难求。

30年间,《天下第一楼》的主演从最初的谭宗尧、林连昆、吕中等老艺术家,到后来的杨立新、王长立再到如今的刘辉、郭奕君,演员三代更替,戏却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导演顾威表示,这部戏兼具艺术性、戏剧性、趣味性,是难得一见的好剧。正是对“经典决不走样”的坚持,让这部作品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天下第一楼》剧照 李春光 /图

一支玉笔道尽人间悲欢离合


“我羡慕你们,你们用玉笔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道尽世界的不平。你那样美,却有鹰般的眼睛,你爱,你怜,你恨,渗透善良,可怜,贫穷与欺凌。你们将是宇宙中永远闪光的星星。”

1988年6月,《天下第一楼》首演前,老院长曹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北京人艺创排的话剧亲笔题写祝词。“没打招呼就写来了,字里行间没有任何领导习气,就是作为同仁的感受,让我们很受鼓舞。曹禺院长慧眼识珠确定了这个戏的标高,是当时我们没能意识到的高度。”顾威回忆道。

《天下第一楼》以北京全聚德为原型,讲述了清末民初的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曲折发展,歌颂了卢孟实、玉雏、常贵等人的实干精神,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

凭借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天下第一楼》屹立话剧舞台31年,是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到目前为止,《天下第一楼》和1954年的《雷雨》和1958年的《茶馆》一样,成为北京人艺总演出场次超过500场的三部剧目之一。

一个卖烤鸭的有什么可写的?创作过程中,何冀平花了3个月在全聚德深入生活,甚至报名了一家烹饪班,拿到了二级厨师证明。而对表演的精益求精则是该剧打动人心的关键,福聚德里师傅和徒弟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现,师傅、徒弟、伙计的大褂各有多长,玉雏在八大胡同所谓的“搭班自混”怎么理解,把这些细节理明白了戏才能说服人。

顾威一直感念老导演夏淳对他的帮助。创排《天下第一楼》时,顾威40多岁,在北京人艺算年轻的,也没琢磨过今后的发展方向。剧院在公布该剧主创阵容时,直接把他列为联合导演。刚转行就接了这么个大戏,顾威觉得也就是给前辈跑腿的。“夏淳老师的做法跟我想的一点不一样,他把一些很重要的工作交给了我,告诫我导演的基本功是把戏排明白,当时没觉得这句话重要,以后接触的戏多了,才知道它是至理名言。”顾威说。

《天下第一楼》剧照 李春光 /图

30年来台词只加了4个字


“导演,这句说着有点别扭,能不能改改?”“这句不太合理,是不是换个说法?”……与很多边演出边打磨修改的作品不同,由于何冀平的剧本实在精彩,30年来剧组只改动了4个字。

1996年,导演夏淳去世,《天下第一楼》传承的重担落在了顾威身上。30年534场,顾威跟了510场,对每个细节烂熟于心。每当有新演员进来,顾威首先让他反复看第一版的录像,一再强调不能随便改台词,哪怕“嗯”“啊”“那”“是”等感叹词都不允许。在他看来,作为经典,编剧在创作时对词句的选择就经过了慎重考量,剧中一些说法和语气虽然与当今的表述有异,但戏表现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事和人,要尊重当时的习俗,而不是刻意讨好观众。

严禁随便改词并不意味着《天下第一楼》没有任何变化。1989年,何冀平远走香港与家人团聚,因为对这部剧的不舍,便在香港排了粤语版的《天下第一楼》,虽然广东话说北京事有些别扭,但看完演出后的顾威却欣喜地抓到了一处亮点,并借用到了剧中,这也是30年来该剧唯一的改动:第二幕中,卢孟实的红颜知己玉雏为卢乡下的妻子生下儿子不快,一气之下离去,卢孟实摇头暗自感叹,就在摇头的同时,加了两个字“女人……”在一边的二掌柜深知卢的内心,紧接着说了一句“男人……”这4个字牵动起台下观众的心,引发满场回应。

“《天下第一楼》剧组有个原则,首演的演员和陆续加入的人,凡不是本人提出,绝不硬性让其退出剧组,如果演员年龄大了或因无法抗拒的理由不能上台,就采取演员内部升格的方式,一些相对戏份少的角色再从外边调。”顾威说,“这样做是因为演员长期泡在一个剧组,熟悉这个戏的韵味和律动,不管什么时候再演出,那个感觉很快能找回来。”

《天下第一楼》剧照。李春光 /图

留住北京人艺的味道


对中国话剧舞台来说,一部作品连演30年并非易事。据说,曾经有位观众看了27遍《天下第一楼》,在灯光明暗、大幕开合、掌声起落间,送走一位位前辈,迎来一代代新人。当年,杨立新饰演的大少爷只是剧中一个小角色,梁冠华曾是剧中的罗大头、二掌柜,冯远征曾饰演一个小伙计,吴刚也曾出演过一个只有几句台词的角色。而今,他们都已成为北京人艺的台柱子。剧中演过500多场的9位元老已退休,顾威已经白发苍苍,何冀平从一个被于是之称为“女孩儿家”的学生步入老年。只有戏本身,还像它30年前一样年轻。

杨立新在多个版本的《天下第一楼》中饰演卢孟实,他曾说:“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离剧中福聚德的那个年代越来越远,但我们希望能永远留住这种北京味道,留住北京人艺的味道,留住观众怀念的味道。”

在顾威看来,《天下第一楼》推出了很多名演员,但支撑起一部戏、一个剧院不能仅靠名演员。他希望剧院在源头即剧本的选择上就要格外慎重,演员则要坚守本分,踏踏实实把戏演明白,对登台的每部剧目要及时总结,精益求精。

据说在《天下第一楼》中饰演小伙计的演员,每场演出要上下场170多次,整场演出要走2900多步,换算下来,500场演出仅这个角色就在舞台上走了千里之远。

如今,每次开场前顾威都会问剧中饰演长贵的北京人艺老演员、年近六十的王长立:“怎么样,还能跑吗?”王长立都回答:“还行!”

对北京人艺的演员来说,能出演《天下第一楼》是自己舞台生涯中的莫大荣幸,所以格外珍惜每场演出机会,至今仍有6位老演员从第一场演到了现在的第538场。正是这种对舞台的敬畏和热爱,才让这部经典之作始终保持着年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