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融媒体记者 李月 文/图
图为研讨会现场。
为进一步弘扬、传承戏曲文化,推动戏曲电影的艺术创作与发展,4月14日,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戏曲与电影艺术交融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豫剧《新穆桂英挂帅》、湘剧《李贞还乡》、京剧《布依女人》、评剧《韩玉娘》四部戏曲电影剧组的相关负责人共同参加。
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影视研究与传播中心等承办。记者了解,在4月13日举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戏曲单元展映活动中,电影节组委会精心挑选了豫剧《新穆桂英挂帅》、京剧《布依女人》、湘剧《李贞还乡》、评剧《韩玉娘》4部戏曲电影为观众进行展映。
研讨会上,四部戏曲电影的主创人员分别介绍了影片拍摄的相关情况和创作体会,与会专家、学者也结合展映影片就戏曲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戏曲电影的融合发展及其作用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评剧电影《韩玉娘》主创人员王永庆表示,戏曲电影应当为戏曲发展服务。戏曲电影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播、弘扬、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电影的艺术手段弥补舞台演出的不足。“例如,演员拍摄戏曲电影,可以通过影片中自己饰演的艺术角色,找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不断提高表演水平;观众也能通过欣赏戏曲电影,进一步增加对戏曲艺术的喜爱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他说。
湘剧电影《李贞还乡》的出品人龙献策总结了自己8年来用现代电影的方式推广湖南地方戏曲的工作体会,他表示,戏曲在中国不缺乏忠实观众,缺乏的是传播渠道。“8年来,有很多观众通过戏曲电影了解了戏曲、爱上了戏曲。” 龙献策表示,电影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它可以让舞台戏曲插上翅膀飞翔。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表示,戏曲电影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能够更好地保留戏曲艺术的精华,并使电影中的镜头与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京剧《白蛇传》、越剧《红楼梦》、豫剧《花木兰》等,这些电影将戏曲艺术中很多珍贵的内容都保留下来了,同时也将戏曲表演技法很好地融入到了电影拍摄手法中,提升了戏曲舞台的表现力。他还表示,此次展映的四部戏曲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戏曲舞台上演员无法表现的戏曲技法。未来,我们应该借助戏曲电影,更好地保留、传承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苏东花表示,通过观影,可以看出四部电影在戏曲、电影的艺术跨界交融上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她认为,戏曲电影是运用电影形式对戏曲艺术进行创造性的荧幕再现,既是对戏曲艺术特有表演形态进行记录,又是在创造,使两种艺术在美学上实现了有益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宜文认为,中国电影和中国当代表演性艺术的源头就是戏曲,戏曲是生长在民族或者民族个体内部的情结和底蕴,这是中国人文化和内心的积淀。我们应该借助新的媒介和当代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使戏曲影像更广泛地介入到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里。他也表示,戏曲电影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如何建立一种戏曲电影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戏曲电影发展,值得探索。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搬上银幕,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影。可以说,戏曲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110多年的发展历史。110多年来,我国大概有900部左右的戏曲电影。从110多年的电影史来看,没有中国的戏曲,中国的电影也不会发展到今天。”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认为,戏曲与电影有着天然的共生共融的关系,因为两者的核心内容都是在讲故事,传统的戏曲是用程式化的歌舞演故事,而电影是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电影和戏曲都有用艺术方式呈现故事的功能,所以它们能够共生。
周由强认为,戏曲与电影都应该与时俱进。“唯美是戏曲和电影能够在艺术上交融的核心。” 周由强表示,戏曲与电影都需要以新时代的美学追求为目标,如果两者都是用唯美的方式去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相信戏曲与电影的融合之路会越走越宽。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基金会等10余家单位共同协办。此次研讨活动也是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实施高精尖戏剧影视学科共建的一个具体实践。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