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新昌调腔版《目连救母》上演 戏曲“活化石”焕发青春光彩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16 09:21:23

中国文化传媒网融媒体记者 骆蔓

  图为绍兴目连戏(新昌调腔版)《目连救母》演出照(上本)。

图为绍兴目连戏(新昌调腔版)《目连救母》演出照(下本)。

  4月13日,由浙江省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与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共同出品的绍兴目连戏(新昌调腔版)《目连救母》(上下本)历经两年排练后,在绍兴市文化馆百姓剧场上演。

  该剧根据《调腔目连戏咸丰庚申年抄本》、新昌胡卜《目连救母记》等为蓝本修改整理,讲述了目连母亲刘青提因违背誓言,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目连为救母亲而出家修行的故事。

  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杨炳表示,这出深藏于民间的戏曲保留着粗犷、原始的面目,其间穿插了滑稽、相扑、叠罗汉、武术、莲花落、佛事、道场、杂耍等“百戏”,既有绍兴目连戏的独特性,又有表演难度,富有观赏性。

  “好听、好看,多少年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目连救母》了,期待晚上下本的演出。”上本演出结束后,步出剧场大门的陈晓月说,“今天女儿开了近一个小时的车带我来看戏,过了一把瘾,真开心。”

  “舞美灯光美轮美奂,唱腔表演细腻传神,比想象的还要好。”上海戏迷肖莉说,2013年首次观看绍兴目连戏就喜欢上了,此次是为“追剧”而来。

  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俞斌介绍说,目连戏又称《目连救母记》,也称“太平戏”,是驱邪解骧、保佑平安的戏,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绍兴目连戏是指流传于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明代已盛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祁忠敏公日记》、张岱《陶庵梦忆》均有记载,在绍兴曾作为社戏演出的主要内容而盛极一时。旧时,目连戏一般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业余戏班搬演,鲁迅称其“这是真的农民和手业工人的作品,由他们闲中扮演”。

  新昌目连戏底蕴深厚,有胡卜、后溪等目连戏班,同时流传于新昌的目连戏抄本众多,目前尚能看到明清以来流传于新昌胡卜、嵊州前良等多种手抄本不下七种,数量为全国罕见,其中《调无常》《女吊》《男吊》等20多个出目为全国独有。由于鲁迅少年时期曾参演过目连戏,后又撰写了《门外文谈》《无常》《女吊》等杂文,从而扬名国内外。2014年11月,“绍兴目连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绍兴的目连救母故事多达200多折,完整地演出需要七天七夜。但因种种原因,目连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鲜有演出,很多民间演出团体解体,目连戏濒临失传。”俞斌说,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目连戏重新受到各方重视,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作为国遗“绍兴目连戏”项目保护单位,复排《目连救母》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昌调腔被认为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距今有600多年历史,被戏曲界专家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5月,新昌调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此,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与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决定强强联合,复排绍兴目连戏《目连救母》调腔版。

  “这既是新昌调腔与绍兴目连戏两大‘国遗’有机结合的产物,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舞美相得益彰的一场视觉盛宴。”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兼该剧导演田敏说,目连戏是文化的沉淀,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排这个戏。

  《目连救母》由新昌县调腔剧团俞臻杰、张婷芳等优秀青年演员担纲主角,用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主任王莺的话说,旨在让古老调腔焕发青春光彩。张婷芳告诉笔者,排练期间,我们多次赴新昌胡卜、嵊州前良等地,向老艺人学习,并反复学习了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绍兴目连戏的演出视频。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副所长蒋羽乾告诉记者,《目连救母》特点鲜明:首先是立足传统,本真传承;其次是立足时代,兼顾审美;第三是立足剧团,发挥特色。如何将多折的《目连救母》搬上当代舞台,不少兄弟剧种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经验,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戏无技不惊人,新昌调腔传承保护发展中心目前有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在编排上演员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空间,表演技巧炫目但不抢戏,值得肯定。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徐宏图表示,调腔版《目连救母》通过目连救母的故事宣传为人子要尽孝,为人要有善心的思想。在目连戏发展史上,具有以下四点意义:一是继承南戏传统,突出“劝善”主题,宣传孝义;二是紧扣“救母”主线,完成了从宗教仪式剧向普通戏曲的转变;三是依然保留了“叠罗汉”“盘叉”等杂耍类表演,体现其传自北宋勾栏杂剧目连戏的悠久历史;四是在唱腔上保存了“余姚腔”遗音,包括曲牌体、干唱帮腔、锣鼓与目连号头伴奏等。“我坚信,调腔版《目连救母》通过进一步打磨,一定会成为调腔的优秀保存剧目。”徐宏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