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魔术剧《龙门》:用创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15 08:34:02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秦丹华

 

一条丝带先在舞台上蜿蜒出不同的造型,迅即在观众席间完成几个一闪而过的穿梭……

4月10日,和数十位参观者一起走进中国杂技团排练厅的记者,瞬间被魔术剧《龙门》的巧妙设计所吸引。

“到了演出现场,在剧场灯光等条件的配合下,这条丝带就会幻化成龙形,带给观众更加奇妙的视觉观感。”《龙门》的总导演、魔术设计王建民介绍,这是该剧目40余项新创魔术装置的一项,该剧的多项设计正在申请国际专利。

 

排练现场。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供图

中国杂技团原创魔术剧《龙门》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讲述的是鲤鱼王子为保护族群而“鱼跃龙门,化身为龙”的故事。

“中国古代很多传说都带有奇幻色彩,而这种奇思妙想恰好为魔术的展现提供了空间。”《龙门》的执行导演雷明霞说,“我们选择这样一个传统神话题材,一方面是想推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魔术剧目,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魔术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剧中为爱化麟牺牲、为保护族人跃龙门等情节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排练现场,除了满场飞舞的“巨龙”,还有在鲤鱼族长寿宴上幻化出多种寿礼的“百宝箱”、缠斗中将把自己捆绑在珊瑚上的人反缚的“仙法”、凭心头麟救出爱人的“心灵感应”……这些都在巧妙的魔术设计中得以呈现。

此外,在魔术的奇幻世界里,中国杂技团发挥职业专长,融入了许多杂技技巧,极为生动地展示了海底世界鱼类自由游弋的场景。

“在这部剧中,魔术的部分旨在‘变不可能为可能’,带给观众更多震撼;而杂技部分则更多地探索身体的极限,增强视觉观感的冲击力。”王建民说。

 

排练现场。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供图

“魔术剧”的创作在业界不是新生事物,然而,如何定义“魔术剧”却是一直以来颇具争议的话题。不少人认为,能够通过魔术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方能称得上“魔术剧”。

作为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王建民在这部剧目中承担了总导演的职责,在他看来,魔术是第一位的,“以故事为线索串联起魔术表演就可以称之为‘魔术剧’”。因此,最大限度地展现“魔力”是魔术剧创作的重要环节。

关于这一点,创作人员也表示将在《龙门》的进一步打磨和提升中更好地使用魔术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虽冠以“魔术剧”之名,《龙门》中却没有专业的魔术演员参演,魔术的部分全部由杂技演员承担。参与此次演出的演员们深感“任务艰巨”。

此外,在登上舞台的38名演员中,除主演是有丰富表演经历的杂技演员外,还有15名北京市杂技学校毕业班的演员和8名在校学员。

“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演员们在积累舞台经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身体上的考验;年轻演员身体条件好,但却缺乏丰富的舞台经验。魔术剧《龙门》的推出,既希望拓展年长杂技演员的发展路径,同时也为年轻杂技演员提供锻炼机会,为其更加全面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雷明霞说,“我们希望以创作的方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