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绵润如雨,斯人永在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08 08:18:57

手艺君/文

我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史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于2019年4月2日上午9时51分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七岁。

薄松年在“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听闻薄松年先生去世的消息,久久不能从惊愕中走出来。在2018年10月31日“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 的新闻活动发布会上,薄先生还发表了主题演讲,对民间文化谆谆之心和对年画发展的憧憬与担忧仍旧历历在目。

“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庆日,聚集着中华民族历史和民族的血脉。在春节这样一个节庆日,年画是很重要的精神文化。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反映传统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传统年画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低,甚至走出了年轻人的生活,急需采取一种必要的措施,使年画重归春节、重归新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将死的,应该推动文化的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把古老的年画嫁接到现代产品当中需要开发出新形式新风格的年画、年画贺年卡、年画挂历及现代人喜爱的节日工艺用品,这样人们对年画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需要对作品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群众生活中进行创作,建立传承队伍,相关支持部门也需要加强宣传力度。”

薄先生幼年生活贫苦,母亲辛苦抚养。1950年进入保定师范学校后,得遇恩师范学礼先生,将美术绘画的启蒙知识一一传授给了薄松年。保定师范学校毕业之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遇到对他及其重要的恩师王逊先生,从此倾心于中国美术史。

在保定师范学校就读期间,从事乡村教育时,就对民间美术和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民间年画的搜集,从天津、河南、江苏、福建等地搜集了不少年画。那时他已深切地感到,民间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几乎是个空白,在民间文化逐渐被淡化的情况下,薄先生决定填补这块美术学研究领域的空白。于是又先后到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等地进行考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且撰写论文发表。薄松年认为在中国绘画史上,年画能够最先反映时尚情趣,也能表现出传统山水画里没有的想象力。

薄松年田野考察采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薄松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民间美术的考察和研究之中。他以自己的羸弱之躯,奔走于山东潍县的杨家埠、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河北的武强和陕西的凤翔等年画之乡。1992年薄松年退休后,虽仍承担着部分教学任务,但多数时间,他都游走在乡间,进行民间年画的调查。大江南北,田野阡陌,处处留下了他的脚印。从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先生去世的时间,薄松年先生搜集了大量的木版年画,并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重要的特色收藏之一,总数达到4000多种。这一时期出版作品也全面系统地对中国民间美术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在海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中国年画史》、《中国门神画》、《吉祥图画与家庭诸神》、《中国民间美术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