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电影《阳台上》:空间拥挤焦虑中的低欲望“英雄”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03 09:12:30

 

杜梁/文

 

电影《阳台上》剧照

继电影《钢的琴》之后,导演张猛新片《阳台上》再次完全采用胶片拍摄,虽然两部影片的市场成绩均不算理想,但《钢的琴》凭借好口碑赢得专业奖项认可和社会舆论尊重, 《阳台上》却陷入难以适配市场化评价导向的尴尬局面:在路演时,影片便已遭受观众的“烂片”指责与“圈钱”诘问;作品与电影《过春天》同日上映却均未能搅动“池中春水” ,又被带入关于遭受市场冷遇的青春片如何实现换道突围的产业议题中。 《阳台上》并未依靠“堕胎、重复、难到老”的叙事俗套叠加周冬雨的“明星效应”进行市场收割,这部影片甚至难以算是类型创作意义上的青春片,而是延续了电影《长大成人》 《青红》等“第六代”导演作品的美学惯习,尝试将青春觉醒主题与现实关怀进行有效桥接的艺术电影。考虑到多数艺术电影并不以迎合市场“胃肠”作为创作指南,或许关于《阳台上》的评价标准也需要重置为“零度的批评” ,即抛弃其他附加性指标,重返单纯体察作品美学旨趣的“零度”状态。

从《钢的琴》中的东北到《阳台上》里的上海,张猛在叙事视野南移的过程中接续底层关怀意识。此间,导演将其现实关怀注入到空间景观建构与个体气质呈现两个层面:在《钢的琴》中,灰暗街道、残破工厂、烟囱废墟组成的萧条景象,与借助做“钢琴”重燃劳动热情的工人阶级,共同支撑起了缅怀集体生活高光时刻的银幕氛围;及至《阳台上》 ,出身东北的导演仍然敏锐捕捉到了现代都市生活角落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矛盾情状,即拥挤的空间图景与低欲望的青年人生。

上海影像“侧记”:拥挤空间与城市“废墟”

当前上海都市影像的创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其一,在《代码46》 《致命紫罗兰》 《变形金刚2》 《环形使者》 《她》等西方科幻片中,上海借助前卫的建筑线条造型与高科技生活方式,隐隐勾勒出未来世界的外部轮廓。好莱坞导演斯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