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文
文艺创作者要认识悠久的中国、全面的中国,通过作品多维度展开民族记忆,充分开掘国家内在文化潜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胸怀世界,瞩目未来
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全面认知,从中汲取创作资源和思想养分;另一方面,也要在正确历史观指引下,通过书写更多历史蕴含丰富的优秀作品,光大历史文化,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我们视野中的中华民族,包括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地理中国、近14亿人口的民众中国,也包括5000多年的文化中国,所有这些都是文艺书写表现的对象。在这个体量庞大、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中,有回答“我从何处来”的民族起源故事,有昭示“我何以屹立不衰”的民族英雄传奇;有科学技术及其创造精神,回答“我何以充满活力”;有义战历史,宣示勇敢、正义、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有民心向背故事,深刻昭示“我何以众志成城”;有侠义气质,在民族前行中注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有人伦情感,让整个民族满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襟;有恢弘史诗与壮丽想象,拓展上天入地、自由逍遥的精神空间;还有天下视野,使我们以开放姿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树立堂堂正正的国家形象……有如此多的维度装备头脑,才有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丰富文化遗产,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厚底蕴和淋漓元气。
汲取精神力量,要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荦荦大端,找准中国思想文化精髓和它的表现形式。比如,中国文化有以人为本的传统,《尚书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