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文
近日,山东创作了一部民族歌剧,演出后反响热烈。很多观众被泪点颇多的剧情感动之余,也对创作的过程充满好奇。而据主创披露,在为期两年的筹备阶段,该剧主创团队先后11次到故事发生地采风,剧本大的改动就达9次。正是凭借这种“深入生活无止境”的韧劲,这部作品最终在舞台上一炮打响,赢得了好口碑。
采风永远是文艺创作的“第一课”,其对作品的影响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首先,采风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接触到了生活中的某个故事,创作者被感染、被触动,所以才去延伸铺陈,推动了一部作品的成型。其次,采风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通过采风,历史长河或日常生活中那些鲜活生动的线索被挖掘整理,经过艺术加工出现在舞台上,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
缺乏采风的创作,效果呈现多少会让人有“空中楼阁”“镜花水月”的感觉。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一些创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当“案头作家”“书房文人”。他们常年不深入生活,呆在办公桌前一门心思“憋”作品。这些作品不接地气不说,有些还存在明显的常识错误、逻辑缺陷,搬上舞台后难免要贻笑大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唯有通过深入的采风,才能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时代的巨变。各相关部门应通过建立基层联系点等方式,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鼓励他们将创作的场所由“室内”搬到“户外”,真正实现文艺走进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目标。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