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读先贤手迹 重识南社风华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2-26 19:59:20

贞堂 /文

 

陈去病致柳亚子信札

 

郭沫若与阿英往来信札

 

柳亚子致阿英信札

2月21日,由中共江苏省苏州市委统战部、民革苏州市委、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南社社友墨迹珍藏展”在苏州中国南社文史馆开幕。

2019年恰逢南社成立110周年,该展是系列纪念活动的首场,汇集了海内外珍贵南社先贤手迹,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陈独秀、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黄宾虹、李叔同、苏曼殊、于右任、刘半农、沈钧儒、沈尹默等近百位南社、辛亥革命先贤的手迹墨宝。据了解,展览展品很多都是首次公开面对公众,展示了南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的意义。

南社是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文人社团,成立于1909年,解体于1923年,参社社友最多时达1100多人,遍布国内13个省份,39个城市,大多为戊戌变法之后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是近代中国文学、艺术、教育、新闻、出版、翻译等多方面精英的集合。政治家黄兴、宋教仁、于右任,文学家苏曼殊、包天笑、周瘦鹃,书画家黄宾虹、白蕉、沈尹默,报人戴季陶、邵飘萍、林白水,戏剧家吴梅、李叔同、欧阳予倩,翻译家马君武,教育家经亨颐,国学家邓实、黄侃、马叙伦,创办《科学》杂志的杨杏佛、任鸿隽,女词人吕碧城、张默君,都曾列名社籍,在不同时期参加过南社的活动。

 

高旭致胡石予诗稿

 

黄侃致江瀚信札

南社上承封建王朝,下接新文化运动,其成员既是中国最后一批系统接受传统国学教育的文人,又是较早开眼看世界的文化先驱。新文化运动之前,改造社会、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思想解放工作,基本都是由南社这一代新兴知识分子在推动着。

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陈颖介绍:南社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可分两方面,一是引进西学,二是保存国学。不同于人们通常对南社的认识,事实上许多西方先进文化都是由南社人率先介绍到国内的。如:李叔同(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