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综艺真人秀非要把故事说成“事故”?
针对制造矛盾吸引观众的现象,学者提出:价值引领应成为文化产品底色
宣晶/文
技术升级投资加大是把双刃剑,综艺真人秀如何用好资源,考量的是制播机构的技术,更考验着从业者的操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题材突破,让人看到更多真人秀抛开八卦矛盾,可以大有作为。从明星秀“角色”造“人设”,到呈现真实的生活,综艺真人秀的改变不仅涉及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应成为观察今天社会发展的切口
资料图 图片来源:新华网
“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当年某婚恋节目女嘉宾的言行,曾激起观众的强烈反应,“拜金女”也成了众矢之的。不久前,当事人对此事做出解释,称上节目是“去工作的”,“我接到指示拒绝男嘉宾,他演的是个归国的富二代,觉得我说话不妥完全可以剪了不播……”一时舆论哗然,节目进程预设“剧本”,嘉宾听命表演,后期断章取义,是谁非要把故事说成触目惊心的“事故”?
为了悬念效果,综艺真人秀事先安排桥段或许还情有可原,但是作为面向所有观众的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机构放纵某些有价值偏差的观点,甚至以期制造卖点,就免不了遭遇触及社会价值底线的争议。“娱乐不等于低俗媚俗,娱乐不等于没有价值追求。”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吴飞认为,用泛娱乐的手法剪辑制造矛盾不可取,释放将道德情感物质化的错误价值信号更是对公序良俗的挑战。“娱乐是一种大众需求,娱乐节目同样遵循文化产品的规律,价值高度决定作品文化高度,商品属性、娱乐属性的讨论前提恰恰是节目的文化属性。”
制造冲突、硬凑“情侣”,如此“真实”挑战了什么
在综艺真人秀诞生之初,“找托说”“剧本说”“乱剪辑”就如附骨之疽与之紧紧缠绕。这几天,某卫视一档真人秀接连引发争议。两位知名运动员先后参加节目,一人被翻出陈年情史,甚至被节目组刻意安排好友“套话”,又通过后期剪辑制造争议话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位平素活泼亲切的嘉宾成了说话主要靠“咆哮”,一言不合扭头就走的“霸道女”,全家聚餐时她愤怒大吼离席,被观众吐槽没教养。节目播出后,家属忙不迭澄清真相,当事人更质疑节目剪辑歪曲事实。
有从业者透露,心机“下套”,强行“人设”,几乎成了某些综艺真人秀的常规套路。有位歌手在一档真人秀里被“塑造”成低情商、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低智少年”;到另一档节目里,他又变回热情开朗的音乐小子,截然不同的“人设”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事后,这位歌手直言,后期剪辑可以随心所欲地重塑一个人的形象,如果节目组需要把一个阳光开朗的人变得阴郁,只要多选些匹配的镜头,再配上画外音就行了。
技术升级投资加大是把双刃剑,综艺真人秀如何用好资源,考量的是制播机构的技术,更考验着从业者的操守。在一些真人秀节目中,一集节目用上几十个机位,每天录制十几小时素材。从海量的素材中选取内容,浓缩进几十分钟的节目里,取舍之间见职业素养见价值判断。对部分导演来说,为了博眼球,“冲突”是可以制造的, “情侣”是可以硬凑的,“角色”是可以扮演的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