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 /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之视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创作既具有文化传统血脉,又能反映当代生活底蕴的作品,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作为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和奠基者,以孔子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成为热点。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公开放映和演出的影视和舞台艺术作品近20部。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艺术作品中的孔子,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视听作品中的孔子形象,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日前,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更要求我们关注视听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认真审视这些形象传达给青少年怎样的文化认知。
青少年心中的“好学”孔子
视听作品中的孔子形象是否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实现了向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此开展课题《“视听”艺术作品中的孔子形象调研》研究,面向北京市和河北省12所中小学学生,按照小学高年级和高中两个组别共发放问卷1270份,收回有效问卷1248份,通过科学的数据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将以孔子为主题的视听艺术作品的关注度、满意度和期待值,以及青少年群体对于孔子的印象认知进行呈现、分析和阐释。
为更好了解京冀两地中小学生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课题组要求调研对象举出3个至5个词语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在收到的近4000个有效词汇中,两个组别中排第一位的都属于治学层面,其中既包含博学、勤学、乐学等学习态度,也包括品学、学者、学霸等学习方法和效果,还有博、聪、智、文、慧、知识等与“学”有关的词语;其次是包括仁、爱、礼、义等思想和道德层面的词语。可见在青少年心目中,孔子首先是一位治学、品学、教学卓越的学者,然后才是普遍认知中的伟大思想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历史定位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孩子们现阶段的理解能力,而勤学好问的孔子形象更能与青少年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更为深入人心。
严谨历史作品更受欢迎
青少年对于以孔子为主题的视听艺术作品又有什么印象?笔者发现,青少年对于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视听作品呈现出旺盛的需求,并且相较于书籍等文本资料,更倾向于选择视听作品去了解孔子,也有40%至60%的调研对象同时选择两种方式;超过50%的青少年希望以孔子为主题的视听艺术作品严肃认真,约30%的青少年则希望作品轻松幽默,仅有10%左右的青少年希望看到穿越、颠覆类的孔子作品。
在现有以孔子为主题的作品中,青少年对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动画片《孔子》的了解度和观看情况均排在首位,但青少年心目中最喜欢的动画形象,既包括美国迪士尼的经典人物、日本流行的动漫角色,也包括《西游记》《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国产动画中塑造的卡通形象,孔子却不在其中,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历史人物的艺术创作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同时,以孔子为主角的舞台剧目创作也存在困境。例如,某剧院以孔子为主角、针对青少年的原创剧目演出场次及其上座率逐年递减,可见相关主题的演出市场困境尤为明显。
创作尊重史实、 适应时代的艺术精品
调查结果还显示,京冀两地中小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精神标识大多持正面印象,并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也基本肯定了现有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但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反映出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调研发现,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孔子的成长故事,这一比例占近40%,其次才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周游列国的经历。以此,笔者呼吁文艺工作者潜下心来,“钻入故纸堆”,将孔子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结合时代背景、青少年心理需求进行合理阐释与创新。同时,笔者发现,孔子开设私塾教育弟子的经历仅有10%左右的学生关注,原因在于相关艺术作品较少,导致青少年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知之甚少,这一比例和孔子作为著名教育家的身份并不相符,应该引起创作者的高度关注。
其次,在动画片、电视剧、电影、纪录片、舞台剧、游戏这几种兼具视听效果的艺术形态中,受众最广泛的虽然是动画片,但青少年最期待的却是纪录片,其次为电影。事实上,近年来拍摄的电影和纪录片的视角更偏向于成年人群体,鲜有青少年视角的作品,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排在第三位的艺术形式是游戏。虽然多款知名网络游戏中出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多历史名人,但其身份设定大多远离史实。调研结果证明,了解孩子们的需求与选择,重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创作,或许更能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视听艺术作品中孔子形象的调研数据表明,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从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出发,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凝练出精神标识,创作更多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正能量文艺作品。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