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演艺大世界”推贺岁档盛宴,申城文化年味更浓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2-03 09:15:57

黄启哲/文

走进剧场看演出,正在成为上海市民新春佳节的新年俗。而以黄浦区“演艺大世界”为代表的演艺活力集聚区,也精心烹制了丰盛的“文化盛宴”,沪上演艺市场“贺岁档”渐现。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从2月3日小年夜至2月19日正月十五期间,先后有30台、近60场演出在这一区域的10个主要剧场上演,占到全市同期演出场次的近50%。

 

法语版《摇滚莫扎特》二度来沪,将于大年初三起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上海文化广场供图)

盘点“演艺大世界”的演出,涵盖芭蕾舞剧、音乐剧、音乐会、京剧、评弹、滑稽戏、木偶剧、儿童剧等丰富的中西艺术样式。而所涵盖的剧场,既有人民广场核心区的现代剧场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也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剧场兰心大戏院、中国大戏院,甚至是藏身弄堂、商务大厦里的剧团驻场演艺厅。

一如“演艺大世界”新诞生的英文名“SHOW LIFE”,“演艺大世界”通过演艺资源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年味”,还将在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进程之中,辐射至全城16个区,弥漫在一整年,让“看戏”不仅成为“新年俗”,更成为都市人必不可少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应节戏”带旺“演艺大世界”人气

过年看戏“白相”,在上海是有传统的。旧时梨园虽有入冬“封箱”的习俗,可在“大世界”,越是新春佳节,越是热闹非凡:京剧、越剧、话剧、滑稽戏争奇斗艳,南腔北调汇聚一堂,成为几代人对于春节最温暖热闹的记忆。

如今“大世界”所在的演艺集聚区升级为“演艺大世界”,传统年俗也被延续下来。原本核心区域的戏曲大本营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正值大修,去年重新开门迎客的中国大戏院无缝对接,成为今年春节戏曲演出最集中的场所之一。这个曾见证过孟小冬、盖叫天、梅兰芳等戏曲名角儿精彩瞬间的老牌剧场,将在春节期间陆续上演京剧大戏《王宝钏》、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原创中篇评弹《蒋月泉》。

其中京剧《王宝钏》,就是传统京剧舞台最具代表性的春节“应节戏”。这部讲述王宝钏与薛平贵荡气回肠爱情故事的传统戏,因其一波三折的剧情、广为流传的唱段和颇具看点的表演,而成为资深戏迷百看不厌的心头好。不过它能成为春节“应节戏”,还因为京剧素来有春节演出“龙凤”名字或主题的剧目,而《王宝钏》结尾的《大登殿》中,薛王二人苦尽甘来,迎来大团圆结尾,寓意吉祥,也迎合了过节的喜庆团圆气氛。

团圆戏看过,传统舞台上也少不了“应节”的笑声。滑稽戏演员毛猛达一连五天都驻扎在“演艺大世界”。初三、初四两天,他先是参演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在人民大舞台的独脚戏专场《开开心心迎财神》,初五至初七又将在中国大戏院与老搭档沈荣海带来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上海春节的传统戏曲曲艺演出市场一贯很旺,不过像今年这么密集还是头一回!”他告诉记者,自己就是“演艺大世界”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此前四轮演出先后在这一区域的兰心大戏院和中国大戏院上演,票房达到760万元,这是滑稽戏演员过去想也不敢想的数字。除了观众对于二人创新传统表演样式,原创内容的肯定外,离不开“演艺大世界”集聚的热闹人气。中国大戏院去年重新开门迎客,不仅票房成绩理想,更带动了周边街区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