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五位 曾引领时代文学潮流
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波澜起伏中,中国文坛经历过繁花似锦、百家争鸣,也经历过万马齐喑、一片肃杀,然而文坛之花始终倔强地盛开,为一代一代人带来美好和希望。
每个时代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些震动我们心灵的文学作品,都会记住那位对我们进行最初文学启蒙的作家。在众多杰出作家中,有哪些曾经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学潮流,是无数人口中所说的“看着他的书长大”的那位作家我们挑出的这五位您同意吗?
理想主义者的坚持
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多少人曾经满怀激情地把这段话抄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它又曾让多少人对青春充满幸福的向往?这首诗便是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篇的序诗。
这部小说完成于上世纪50年代,在上世纪80年代改编成电影,几十年来影响长盛不衰。王蒙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抒情笔法,使某些章节段落更近似诗歌和散文,抒发了那个特殊年代赋予青年人的热情。小说里的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情、爱好,心中燃烧着爱党、爱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青春热情,《青春万岁》是王蒙理想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王蒙卓然独立、自成一家、成就非凡,他的成长伴随着新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新中国国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他人生经历复杂,命运坎坷波动,大起大落。从早期的“少年布尔什维克”,文坛新秀作家,再到革命“右派”,放逐新疆十六载,,而在八十年代重新复出,后又急流勇退,潜心创作,选择做一个“文学从业人员”,王蒙人生的发展轨迹极其特殊,王蒙在创作中对理想的反思和执着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
难能可贵的是,王蒙在屡经劫难之后,依然没有抛弃早年的理想主义精神,平反复出的遭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对历史理想主义的认同,王蒙相信,不管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多么曲折,但前途总是光明的。正如王蒙在小说《蝴蝶》中的主人公张思远,他一直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却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下放到农村改造,但最终获得平反,重新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尊敬。小说中的张思远多少有些王蒙自己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实现理想主义精神的时候所经历的曲折与反复。
几十年来,王蒙笔耕不辍,坚持创作了上百部小说,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晚年还以小说《那边风景》获得茅盾文学奖,他书写了中国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巨变中的坎坷历程和对理想的追求,成为大时代卓越的记录者。
用生命创作的殉道者
路遥
直到今天,路遥创作于40年前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仍然是中学生必读书目,很多零零后的孩子虽然不太能理解书中提及的文革往事,却仍然会被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在逆境中的奋斗所激励,被书中纯洁美好的感情所打动,这便是一部伟大作品的魅力。
路遥是一位出身于陕西农村的作家,他少时家贫,饥寒褴褛,又遇共和国三年大饥馑,于饥寒屈辱中刻苦求学,备尝艰辛。他20余年潜心创作,以《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享誉文坛,却因积劳成疾罹患重病,于1992年逝世,享年42岁,如此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在新中国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流星,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郁闷、痛苦和煎熬,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其作品展现出的奋斗不息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征程。
尤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不是为民众“代言”,而是为他们“立言”。他笔下的典型人物很多都带着他自己的影子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