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扶贫题材创作更要遵循艺术规律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1-08 23:14:15

李博/文

在2018年的各大电影评奖中,扶贫题材电影《十八洞村》收获颇丰,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华表奖优秀女演员、优秀编剧等大奖,证明了这部影片的优秀品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深化,一大批以扶贫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相继诞生,其中既有《十八洞村》 《南哥》 《热土》 《又是一年三月三》等电影作品,也有《马向阳下乡记》 《索玛花开》 《苦乐村官》等电视剧作品;既有《第一书记》 《闽宁镇移民之歌》 《苦乐村官》等戏剧作品,也有《大国扶贫》 《乡村国是》 《深山松涛》等文学作品。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在为大量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助力精准扶贫战略鼓与呼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像《十八洞村》 《乡村国是》等能够经得起观众考验、得到专家肯定的扶贫题材文艺佳作,还不够多。一些扶贫题材的文艺作品,还停留在简单歌颂好人好事的初级创作阶段,叙事比较生硬、故事相对单调、人物较为苍白,只强调了作品的宣传功能,而忽视了艺术的表现力度。 究其原因,还在于创作者主题先行,首先将作品当作宣传品,而非艺术品。创作扶贫题材的文艺作品,前提是创作文艺作品,创作者理应遵循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尽可能将扶贫主题自然而巧妙地融于故事的讲述、人物的塑造之中,做到真实而不浅薄、深刻而不乏味。以电影《十八洞村》为例,影片不仅充满主旋律的正能量,也极具诗意与东方美学风格,通过兼具时代主题与艺术深度的镜头语言,展现出湘西乡村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村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进而引发观众对于如何脱贫以及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 然而时下的一些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只流于表面地展示农村的贫困与农民的落后,并没有抓住部分农村地区落后的根源不仅在于自然条件恶劣,更在于一些农民缺少进取精神这一核心问题,也就无从彰显“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正确扶贫方式。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就不局限于展示扶贫干部带领村民打洞、挖井、种树、搞土地流转等具体脱贫行动,还表现了在脱贫过程中扶贫干部与农民之间的帮扶与反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