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王学思
“智者创物,巧者述之。”12月25日,由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云南传统金属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结业展在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举行。展览呈现了来自全国的40名参训学员所创作的120余件作品。
从运用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制作的墨盒,到运用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制作的茶壶茶盏,再到精美大气的锡器和造型别致的铜椅……这些由金、银、铜、铁、锡等多种金属材质制作而成的工艺作品,不但展现了每一位创作者的精巧构思,而且呈现了他们运用云南传统金属工艺进行造物创新、推广传播的无限潜能。
学员赵祺、王潇潇银器作品 《对影》
解人才之困
云南是我国著名且重要的金属资源产地,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在3000多年前,当地就已经掌握了范铸、失蜡、焊接、鎏金、錾刻等丰富的工艺技法,孕育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这一时期的“牛虎铜案”更与“马踏飞燕”齐名,成为国家金属工艺方面的南方代表。到了近现代,云南涌现出了一大批金属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和行业从业者。以锡、铜、银等金属工艺的制作为代表,在云南的个旧、昆明、大理等地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产业业态和文化氛围。
尽管如此,云南传统金属工艺行业仍旧普遍面临着“散、弱、小”的发展难题。“云南传统金属工艺的人才整体实力偏弱,特别是在产品的创意设计研发和产业管理营销等方面差强人意,从业人员的艺术修养、文化视野、学识学养和审美表现等都有待加强和提高。”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说。
为了着力培养锡工艺、乌铜走银和银饰锻制工艺类急需、紧缺的高端行业专业人才,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工艺基础、文化视野、学识学养和创意设计能力,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云南传统金属工艺创新人才培养”。自该项目立项以来,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便面向全国范围招收具备较强创作实力的青年工艺美术师、青年设计师或从事传统工艺产品设计教学的高校中青年教师,能将自身所持技艺、创意成果转化为引领云南传统金属手工艺创新发展的中青年骨干人才。
招生信息公布不久,学院便收到了近百份学员报名材料。经过专家组认真务实的学员遴选,最终录取了40名学员参加培训,参训学员结构层次丰富,有高学历的研究员、高校教师、工艺美术大师、金属工艺企业的从业者等,学员间从互动到互补,形成了一股合力。
学员朱海庭作品 《万物生》
投名师,访高友
2018年6月25日至8月25日,244个课时的理论学习和讨论,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文化厅等11位知名专家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专题理论讲座;7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经验交流指导;8位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副教授专业团队的理论教学,北京精雕工程师的技术支持;近20期的学员沙龙交流……在为期两个月的系统培训中,学员们既可以在理论课堂上“投名师”,又能够在实践课程里“访高友”。
国家艺术基金云南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马云华说:“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项目,云南艺术学院得以将全国行业领域内的优秀师资力量汇聚在西部,弥补了现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不足,无论是老师、学员,还是学院,可谓本着情怀做事,也希望这样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可以得到更持续和深入地推广。”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说:“人才培养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培养,还需要思想层面的影响,好的工艺家也是思想家。”对此,参训学员、云南省金属工艺美术大师李福明感触颇深:“这次的人才培养项目在提升工艺能力的基础上,还有非常系统与专业的理论教学。在专家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启发下,作为金属工艺的实践者我们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到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之中。这次的培训让我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中静下来去思考在创作作品时要表达和传递的到底是什么。”
学员杜文杰作品《听水无声》,用铸锡工艺创作出镂空雕刻的木雕感,结合钢制成的茶桌。
一个“栽在了土里的班”
在此次项目结业展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形象地将这样一个学员结构丰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与创作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项目比喻为一个“栽在了土里的班”。不仅这一期的培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且它还埋下了一颗颗种子,期待在未来开出艳丽的花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锡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赖庆国说:“经过了两个月的培训,许多学员们创作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既有设计上的巧思,又能够服务于生活,可以说培训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培训的成果还不仅仅表现在这些结业作品上,通过这样的机会,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和密切合作的默契,培训形成的良好效应还将充分体现在培训结束后更长的时间里。”
云南红河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培训学员刘海清说:“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地方高校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来为地方传统工艺产业提供其所需要的设计和工艺人才。通过这次的培训,我不仅完成了自身知识储备的更新,更对产教融合有了新的思考,相信我能够将这些培训中得到的收获带回到我的工作岗位,更好地丰富教学、服务地方。”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