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程晓刚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日益强大,中国军工得以飞速发展,国产航母启航,国产第五代战机冲破云霄,进入空军序列,大大振奋了国人信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然而这一切背后经历了怎样的艰辛,鲜有人知晓。日前,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话剧《苍穹之上》,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剧院进行了汇报演出。该剧以“型号战机”的设计、制造、首飞过程为背景,以鲜活的平民英雄形象,真切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舞台表现,令观众耳目一新、内心澎湃。
民族精神直抵人心
话剧《苍穹之上》的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军工企业的艰难转型开始,贯穿三代军工人对“型号飞机”一波三折的设计制造过程,直到在2011年首飞成功中圆满落幕。相比同类题材,该剧军工设计制造人员的个人生活和情感线索罕见地成为情节主线,他们对爱情家庭、个人利益、人生道路的抉择,充满了对祖国国防事业的奉献精神。观众的情绪也随着人物命运的起伏而百感交集。
在话剧《苍穹之上》专家研讨会上,军旅作家王树增评价:“平民英雄是支撑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而本剧抓住了这一点,奠定了这部戏在当代中国舞台艺术上的地位。”他表示,有一群普通人令人肃然起敬,他们身上有着中国人的主流精神,那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话剧《苍穹之上》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正是这群普通中国人的代表。在改革开放之初,下海大潮兴起,剧中的国防科研人员因为转型期经济上的困境,不得已制造一种流行于四川的“耙耳朵”自行车维持生计,有的人更是坐不住,要到南方经商,但一听说“型号战机”工程立项,立即抖擞精神,投入到研发中,从而拉开了该剧的大幕。剧中江川、张琪夫妇同为一线设计人员,因为儿子的教育问题苦恼不已,但依然选择坚守岗位;他们的独生子江小海没能考上大学,当了一名学徒,在经历磨砺后,最终继承了高级技工肖一刀的衣钵……剧中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承受着利益的诱惑和生活的磨炼,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就像台词中强调的‘要记住我们的责任’,一个民族的普通人如果能主动承担责任,这个民族就了不起。这种精神才是我们的当代题材,才让这部戏的生命力强大。”王树增说。
在小舞台展现大格局
场景切换一直是舞台艺术的难点,话剧《苍穹之上》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