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民族歌剧《沂蒙山》济南首演:再现恢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2-28 22:21:11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孙丛丛

《沂蒙山》剧照。赵浮萍/摄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12月19日至20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山东省会大剧院首演。

精巧的构思、精良的制作、震撼的视听效果……《沂蒙山》全景式展现了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贡献,主题宏大,气势磅礴,为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弘扬沂蒙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根据地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百万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巍峨丰碑。

歌剧《沂蒙山》以沂蒙山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等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赵团长等人物面对生死存亡抉择牺牲小我、团结抗战的故事,着重刻画了崖子村村民海棠从普通村民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艺术地展现了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

该剧艺术总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介绍,沂蒙红色文化积淀深厚,曾经孕育出芭蕾舞《沂蒙颂》、京剧《红嫂》、吕剧《苦菜花》、电影《红日》等一批享誉全国的艺术作品,成功塑造了根据地人民爱党爱军、拥军支前的良好形象。“以往许多作品更多地侧重于反映做军鞋、救伤员等细节性事件,对于以沂蒙山根据地为代表的山东根据地为国家、民族所作的独特贡献缺少整体性呈现。歌剧《沂蒙山》以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为创作核心,就是要全面呈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丰厚历史积淀中提取英雄群像进行艺术化表达,也是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的需要。”张桂林说。

该剧总导演黄定山表示,沂蒙军民气壮山河的抗战历程受人敬仰,歌剧则是能代表人们内心热望的、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以民族歌剧样式诠释沂蒙精神,无疑是“伟大题材”与“伟大呈现”的结合。

锤炼精品力作

“带节奏”“很震撼”“受感动”是许多观众观看《沂蒙山》后讨论的热词。上佳的演出效果背后,是该剧创作人员历时两年的倾力付出。

《沂蒙山》自2016年10月着手策划,创意之初就以“打造全国一流文艺精品”为目标,会聚起一批享誉全国的艺术家一同创作,如编剧王晓岭、李文绪,作曲栾凯,主演王丽达、王传亮、杨小勇等,皆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一开始便集思广益,就主题表达、唱段安排、呈现效果等进行了总体构思,避免了先剧本、再作曲、再导演的一般性操作。”张桂林介绍,《沂蒙山》旨在让观众从大幕拉开的一瞬间,就能感受到该作品的厚重、大气、高端和前沿。

黄定山介绍,为深切体会并细致地呈现沂蒙人民的精气神,剧组曾先后6次到沂蒙山创作采风,多次走进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沂蒙革命纪念馆、大青山战役纪念馆、沂南红嫂纪念馆等地体验生活,与临沂市有关学者、专家、老革命等反复座谈,其间,剧作整体架构进行了9次大改。“走近沂蒙人民,他们身上特有的朴素、热情以及对那段历史的真情让我深受感动。在老区人民眼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深切期待,这正是激励我们创作的动力源泉。”黄定山说。

唱出齐鲁情怀

在坚持精品创作的同时,歌剧《沂蒙山》立足齐鲁地域特色,吸收大量山东艺术元素再度创新、创造,凸显了作品的民族情和山东味,令广大观众耳目一新。

除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外,《沂蒙山》还呈现了碾谷子、摊煎饼、纳鞋底等沂蒙百姓日常生活场景,在表现迎亲、战斗胜利等环节,广泛运用山东快书、山东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既活跃了舞台氛围,又展示了山东军民特有的生命活力和乐观品格。

作为歌剧民族化的实践,该剧在充分运用独唱、对唱、二重唱、四重唱、混声合唱等歌剧演唱形式的同时,进一步发挥音乐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特点,如将《沂蒙山小调》《赶牛山》等山东民间曲调或音乐元素运用到唱段之中,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融入伴奏乐队,力求给人以大气磅礴而又时尚动听的审美感受。“民族歌剧就是要用中国的音乐形式讲述中国故事。《沂蒙山》的音乐创作在传承歌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发展,每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核心唱段,这些唱段既是从沂蒙这片热土上生长出来的,同时,还富有时代特色,具备较高的传唱度。”栾凯说。

张桂林介绍,目前《沂蒙山》已入选2018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此轮演出后,还将赴福建参加“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周”,随后赴临沂举办《沂蒙山》“回家”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