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美文共赏 > 正文

凝望观音山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1-25 08:05:45
履痕从未至东莞,读书仅知道东莞是袁崇焕的故里,这是中国历史上脊梁式的人物,文人统兵的典范,雄才大略的英才。如果不是刚愎自用、苛察多疑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弃首西市,也许明朝的纪年还会延续。
 
在袁崇焕那个风雨飘摇、天崩地坼的年代,还没有东莞闻名于世的观音石像。观音山早就存世了,原先叫观音门,名不见经传,山不见通灵,有了观音坐像,改叫观音山。袁崇焕的出生地是东莞石碣镇,也许他在故里读书时,足迹履及这秀色可餐的青峦?
 
在略有凉意的清晨,顾盼夹壁葱茏,盘桓而至山顶,凝望着那巨大壮观的观音像,不由得心底发出赞叹:这是国内最高的观音坐像,也是世界最巨大的花岗岩观音像。用了999块玄武岩花岗石,总重3300多吨,全部用人工雕凿,历时三年,仅主体就高达33米的观音像,令观者只能引颈仰视。
 
凝望那观音像,屈指算来她结跏趺在山顶已经16年了,白驹过隙,尘间百态,大千世界,尽收眸底。她的膝上,栖息着一群白鸽,观音安详,白鸽静栖,和谐而自然,心旷而神怡,令人心仪许久。佛经上说:“佛庄严,我自庄严”,而观音安详,观者亦必安详。
 
凝望之余,却略有诧异。这不是我在其它地方见过的观音像,她的服饰也不同于以往,虽手托净瓶,却戴顶冠,这有迥于我所熟知的水月观音像。在敦煌五代时期和宋代的壁画里,皆可以见到水月观音,民间的水月观音更是触目可见。北京法海寺有闻名于世的明代水月观音像,遍身奢华的装饰几近极致。因为法海寺是皇家寺院。从北魏以来,皇帝即佛的观念渗入到寺庙造像。云冈石窟中最早的五尊佛像就是依照皇帝面容而雕凿。观音菩萨也会依照皇帝的后妃而塑造。北京法海寺的水月观音,据专家考证,极有可能是依据明英宗宠爱的后妃。唐人说:“菩萨如宫娃”,即是此意。所以,隋唐时皇家寺院会依照宫中嫔妃去造像。
 
观音山的观音当然不会比照什么“宫娃”嫔妃,在昔日的印度和西域壁画塑像中,观音菩萨是男性。观音传到了中国,才开始变化为女性。安详柔和,慈眉善目,临水照月,恍如仙境。如白居易看到的水月观音,虚幻的水中月,波光粼粼,月光渺渺,他不由得发出“虚白光中”的诧叹。有人说,水月观音的出现正是武则天称帝之际,人们将她的御容描绘成观音的面庞,那丰膄、雍容的气象,真是十分的相像。唐代名画家周昉“妙创水月之体”,他是将武则天的御容融入了水月观音吗?史不可考,但水月观音无疑是佛教传入中国艺术化、本土化的象征,与禅宗同为佛教融入中华的两大贡献。历代历朝的底层老百姓,是不管观音像谁的,在他们的心中,观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象征,举凡危厄、苦难、姻缘,连祈福送子,无所不赐,无所不能。
 
观音在中国是无处不在的。水月观音的面像是令人们记忆深刻之极的,因为在中国,观音太深入人心,太世俗慈善。
 
而我凝望的观音,她的面容不是人们所熟悉的,而是更有动感、更加亲和,就像一位淳朴无华的渔家女,哦,与在珠海海滨见到的那尊立在碧波中的珠海渔女塑像,有似曾相识之感。
 
从敦煌五代始,水月观音深深地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烙印。水月观音洋溢着文人气,表达着观水中月而知人生无常的思维。观音山的观音无疑是又一次颠覆历史的创造,她摈弃了人生无常的审美取向,而向人们展示了世间的存在、美好和憧憬。
 
凝望之间,同行者指出,这尊观音像就是福建一位雕塑家依据妈祖形象而创造的。妈祖在沿海人们心中的位置与观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妈祖更接近人间,更富有亲情,更具有平民性。
 
这让我不禁暗暗称叹:观音,观音,这融合于妈祖形象的观音,是何等富有创造性的神来之笔,“我是人间传彩笔”,这一笔焉知不会在佛像雕塑史上留下值得一赞的篇章?
 
寻常的水、月、波纹、光环,都没有观音山的观音气象廓大,背倚蓝天白云,坐拥群峦碧色,风自徐来,气自舒卷。似乎在面向人间凝眸着爱怜的温情目光。
 
也许正是如此引来人们的顶礼和喜欢?要不为什么动辄几千人的相亲男女要花几个小时上山,去在观音面前诉姻缘、订终身呢?
 
我没有见过观音山的万人相亲会的热烈场面,据说自2010年以来,已举办了18届,从东莞、深圳到粤港两地,有6万多单身青年曾络绎来到观音山,双眸对视,两情相悦,款款携手,迤逦攀山,去向观音合掌盟誓,让观音见证姻缘。在观音的见证下,已有几千对单身青年牵手结成连理。
 
观音山,成为了鹊桥,观音,成为了月老。观音,不再虚无飘渺,不再化身世外,她也体味着人间烟火、悲欣交集,见证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佛讲经会飘落缤纷的花雨,而面对着无数追求挚爱的人们,那飘落的一定会是浓浓的爱意,一定会是深深的祝福。百年好合的人们,大概永远在心中记忆着观音凝视他们的目光,花岗岩的面容会传递着含情脉脉、悲悯情怀。
 
我去过惠州西湖,那里有苏东坡侍妾朝云的墓和六如亭。过去惠州习俗,逢到清明,倾城士女会到朝云墓祷拜,并栽种下象征冰清玉洁的梅花。男婚女嫁时,也会相携至亭前燃香沐拜,向忠贞于爱情的朝云“问夙因”,盟生死。有一首惠州竹枝词道出了当年的景致:“六如亭上草成茵,红菱翠柳开野塘。郎坐船头妾船尾,朝云墓上去烧香。”但是时代不同了,观音山覆盖的地域人口达1亿1千万,去观音山上向观音“问夙因”,更成中国规模最巨、影响最大、社会反响最广泛、参加人数最多的新习俗和新盛事。
 
千里姻缘一山牵。海拔不过400多米的观音山,那曲曲折折的山路,是一条幸福甜蜜的鹊桥,那观音像下更是一个缀结红线、蒂并连理的港湾。
 
凝望既久,我发现观音手中托着净瓶,却无柳枝。观音持柳枝,千百年来深入人心。她手中的柳枝传说有无穷神奇,可以千变万化。我曾至江西修水,见到此地独有的青钱柳,叶似铜钱,果实更似一串串铜钱,是中国特有的单一属种。在植物学的概念中,它不属杨柳科,而是胡桃科属的落叶乔木。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唤它“青钱柳”。据说,古人画观音手中的柳枝,就是以青钱柳为摹本。那观音山的观音为什么不持柳枝?没有答案。雕像的作者是怎么想的?也许必有他的深思熟虑。我想,在郁郁葱葱的山岭南,观音不需要柳枝吧,有那么多氤氲浓郁化不开的绿色,一枝青柳怎遮得住一腔爱悯?
 
“岭南绿意上拂衣”,我登上山顶,凝望着山下一泓碧湖,绿波与浮云互映,雾霭共山色相融。在山间蜿蜒的石道上,我凝望着捡收杂草的工人,他将手中的木棍递给我同行上山的老者。观音山的人慈悲为怀,体现在这微小的细节之中,触动起我心中的涟漪。下山时,蓦然回首,我仿佛觉得观音在凝望着这山、这水、这人……
 
相比观音山下古木博物馆里那几十株黄帝、周、秦、汉年间的古木,观音山上的观音年龄真的太短暂了,她坐在山上才16年,16年相比于几百年、几千年,真是沧海之一粟,宇宙之须臾。可是,花岗岩雕凿的观音也许更该存世几百年、几千年吧?她也会永远凝望着膝上的白鸽,凝望着岭南绿意、神州春色,凝望着顶礼她的善男信女,凝望着年年来寻觅幸福姻缘的朱颜禄鬓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