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美文共赏 > 正文

苏轼润“超然” 罗锅秉“正义”

文章来源: 一线聚焦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1-02 13:18:45

 一线聚焦山东诸城讯(记者:赵洪志)超然洞是上古仙女麻姑藏酒的地方,具有独特的天然环境优势,山东刘罗锅酒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这一环境特点,开发丰富企业文化,大力发展洞藏酒产业,将洞藏美酒与超然洞的精彩故事结合起来,达到酒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州治在今诸诚市),是年,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当地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制订了一系列措施,拯救密州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先后带领当地百姓进行“灭蝗抗旱”斗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他两次登常山进行“祈福求雨”,每次也是有求必应,为百姓求来了甘霖,缓解了旱灾,深得民心,得到了密州人民的的拥护与爱戴,显示了 他超乎寻常的施政智慧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风度。
        有一天,苏轼带领下属外出考察民情,由于粮食不够食用,每当碰到野菜时顺便一起采挖,忽然在一草丛中发现了一个用破布包裹的婴儿,他心痛的把弃婴抱在怀里,想找附近一家农户安顿一下,顺便给孩子弄点吃的,没想到走进家门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家徒四壁,空空如也,一片凄凉的景象,苏轼心中顿生凉意,听到农夫哀声哉道:“现在我们自己都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哪还有剩余的食物来喂养婴儿,像这种随地被丢弃的婴儿还非常多,家人也是无可奈何啊,只能忍痛割爱抛弃了”。听到这番话本身就对百姓充满同情的苏轼按捺不住了,随即回到州府中召集同僚商议此事,决定让州府官员到野外捡拾弃婴,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40名弃婴,当地官员省吃俭用,从州府的财政当中抽出一部分官粮来赈济无法养家的贫民,把另外一部分储存起来作为救助弃婴的专用粮,同时把捡拾来的弃婴寄养在百姓家,每个弃婴定期发放粮食,一年以后,寄养的百姓和弃婴皆建立了亲情,不再流离失所和暴死野外,苏轼关心百姓冷暖疾苦,在政绩上赢得当地百姓爱戴,深入人心。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上饮酒赏月而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篇表现了作者当时的矛盾心情及其自我解脱的心理过程,层层转折而又奇想联翩,以潇洒的文笔描绘出了高旷的意境。苏轼此词非同凡响,前人胡仔评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为人们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苏轼在词中表达出的超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使世人多有感悟。
       除了关心百姓忙于政事之外,苏轼还考察地理,亲近自然,一日,苏轼来到了城东南附近的奶儿山上,只见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置身此处,与世无争,好一番心境悠然。徒步向山顶走去,一路披荆斩棘,及山腰现一处洞口,生好奇之心,向洞内走去,洞不是很大,却是格外凉爽,顿有心旷神怡之之感。问身边人山洞由来,道曰山洞是上古仙女麻姑藏酒用的,因自酿的美酒放在洞中储存,由于独特天然环境,再加上时间的历练、沉淀,使美酒成为琼浆玉液,为王母娘娘祝寿,饮之如甘怡,感动了天庭的王母娘娘,便封麻姑为献寿仙女。苏轼听后哈哈大笑,说道:“世间竟有这等趣事,妙哉,妙哉”。便在此驻足歇息,并拿出随身捎带的密州美酒笑曰:古有麻姑酒献寿,今有密州春溢香。几口美酒下肚,联想到当地百姓生活的艰辛,日子的穷困潦倒,以及当今社会种种的不良现状和自己所遭受的处境,不禁感慨万千,遂以刀为笔,在石壁上奋笔疾书“问天“二字,问苍天为何正邪不分,问苍天为何对老百姓如此苛刻,问苍天为何满怀救国之心却郁郁不得志,问苍天何时解民于水火?!
       清时期,诸城人大学士刘墉回家探亲时听到这一典故,便来到奶儿山追寻东坡足迹,仰望东坡先生题写的“问天”二字,穿越时空隧道,遥想苏轼在麻姑藏酒洞内品茗密州美酒的惬意和到苏轼当年面对朝廷的压力所体现出的超然豁达的境界,以及为密州百姓所做的不朽贡献,大笔一挥,在旁边题写了“东坡酒韵,密州贤风”,并将藏酒洞题名为“超然洞”。
两位先人也曾位极人臣,光彩夺目,也曾壮志未酬,遭受挫折,然而无论荣辱贵贱,他们都处世不惊,一颗平常心造就了他们超然旷达、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一份拳拳报国之情,成为他们嫉恶如仇、正义天下的处事精神。
超然达观的“东坡文化”和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刘墉所体现的“正义天下”文化,以及虞舜的“孝德文化”以逐渐融合成为极富特色的 “密州文化”,已形成一种正能量,成为企业、诸城、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主流。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之中,哲人的身影渐行渐远,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故事和启迪,却在时光悠悠中,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