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艺术考古研究热冷之思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1-12 09:30:06

  原标题:艺术考古研究热冷之思

  河南省扶沟县出土的画像砖

  《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 练春海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著书者说】

  近年来,艺术考古成了一种时尚,各种有关的书籍出版、会议、讲座、论坛蜂拥而上,它与真真假假且还在持续升温的国学热、如火如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以及文化发展的学术热都能挂得上钩。不论是社会热点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好,还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好,艺术考古作为一个可以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艺术考古可以说是一门为适应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研究而诞生的新兴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尽管学界对它的学科属性、研究方法仍不断地提出疑议,但是它的迅速发展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当我们从这些热闹纷繁的现象中抽身旁观,反思这个处于热漩涡中心的高冷学科,会发现事实上这股热潮来得并不是毫无缘由,不是一堆好事者盲目推动的结果,这股学术热以及相关的文化普及热的形成其实有一个过程。认真思考起来,这股热潮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艺术考古与过去紧密相连

  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有一部分尚以活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周遭,例如人们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实物和场所,这些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艺术考古的追捧无疑与非遗保护有密切关系,为什么非遗保护会让艺术考古“发烧”并持续升温呢?实际上这涉及一个我们怎么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从概念上讲,无论它是“非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这个术语的重心始终落在“文化”上,值得注意的是,“物质”与“文化”这两个概念虽互为表里,通常我们探讨事物物质层面的时候,就不会去探讨它的文化层面,因为此时后者相当于“精神性”。对于同一个事物而言,它们往往指涉的是事物的抽象与实在这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可是我们在讨论“非物质文化”的时候,实际上常常把落脚点放在物质上,此时的“物质”便是文化的“载体”。这种情况越往历史的早期追溯便越是如此,所以要做好“非遗保护”,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遗产保护”,研究有形的遗产,因此出现“遗产热”,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二者的合流必然会给艺术考古热添薪加火。

  艺术考古可以为当下提供资源

  如何创造今日的辉煌,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总结昨天的经验与教训。我们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要把“文化传统”之火炬传递下去,为此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个文明中被证实为成功的经验提取出来,并将其发扬光大。这里有如何利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丰富人们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也有通过向传统学习,并举一反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文化创意产业与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传承和培育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根基的当代中国文化。

  艺术考古与考古不一样,考古重在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它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而艺术考古则更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讯息,后者可以为当下提供很多文化资源,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可利用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传统艺术史研究的不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探讨中国艺术史专业设置的问题时,最终把它安排在了专业院校,这种错位实际上导致了中国艺术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的阙如,很多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诠释,关于材料背后的文化历史信息未能得到深入的讨论,而这点对于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又非常重要。拿影视业来说,斯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