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越明
博物馆作为连接文博资源与大众的纽带,往往面临双重局限性:一是空间局限,很多博物馆馆藏资源处于“沉睡状态”。二是时间局限,公众参观博物馆时很多时候“走马观花”。文博文创产业的探索与发展,本质上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文创活动、一件件文创产品,拓宽文博资源与大众生活之间的接触点,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创造更多大众接触文博资源、认识文博价值的机会。
毋庸置疑,文博文创是文博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博物馆文创近几年井喷式的发展体现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消费者需求。但从其发展现状看,依然存在两个“痛点”:一是文化文物单位对文博资源活化与文创发展的理解与认识不同,呈现出“冰火两重天”态势,距离“各美其美”还有较大距离。二是文化文物单位与行业市场主体接触中,存在着市场经验不足、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而出现市场授权相关的纠纷与失误,从而对其商誉产生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在发展理念上出现明显变化,即从“欣赏式”变为“参与式”,从而将博物馆带入与当下时代特征更相符的传播语境。在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命题下,无论是活动、产品、服务都意在联结观众,形成群体效应,实现博物馆文化的社交化。在此背景下,博物馆通过带有文创性质的产品与活动来延展文博资源与观众(或消费者)的关联,由此生发出文博文创独特的产业生态,体现出鲜明的新时代背景,也具备显著的市场需求特点。
在通常意义上,参观博物馆的行为本身具有“一次过”效应,即在博物馆内参观时受到整体氛围、展陈的影响,对馆藏资源印象深刻,离开博物馆记忆逐渐淡化,对于馆藏资源的兴趣度维持时间难以长久,而文博文创开发的意义就在于实现馆藏资源与大众的接触“日常化”。
社会心理学家戴维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