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漂流社会人:他们是否离理想工作更近?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03 09:43:42

  书架

  漂流社会人:他们是否离理想工作更近?

  一个月前,中学时的好友果决抛弃爱恨交织的上海,换了座全然陌生的城市。同城约饭困难。1小时前,研究生交换时的同学发了条定位于朝阳区租所的朋友圈,配文“北漂总是颠沛流离,也许人生本就如此”。只能默然点赞。凌晨4点,北京大兴区的窗外,尚未透露半点黎明的迹象,好似诸多可能皆溶解在浓稠的黑色中,如一截偷来的时空。此情此境,再读《工作漂流》,心有戚戚。

  这是一本关于跳槽的纪实文学,作者稻泉连用八章篇幅,追踪采访了8位日本青年。在日本,像这样工作不久就换跑道的人被称为“第二新卒”。

  中村友香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去出版社上班是她的执念。为此故意落下一个未修学分两度留级,用延迟毕业的代价换取增加招聘的机会,看起来“一切都还未开始,一切也都还没失去”。刻舟求剑没能如愿,她求索究竟什么才是可以胜任的工作。藤川由希子的策略则是照单全收,提升职业经历对她来说,就是穷尽可能,不要出现任何遗漏。那么,简单粗暴,“把一个个机遇吞下去就行了”。

  相较而言,大桥宽隆随波逐流得多,当然是否真的洒脱又另当别论。他在银行业界大幅缩减聘用名额之际抢到板凳,“私底下也没做功课,受眼前求职所迫”。尔后,诸如“到底是在做什么?”“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一连串没有答案的问题层出不穷。判断失误,总是要多退少补的。对此,山根洋一和前面的大桥宽隆应该有得聊,那种来不及拾掇,被猛浪冲进洪流的感觉。与大桥不同的是,山根心态好些,踏着社会人的脚步,带着乐观的节奏。

  “理想工作”的形态演变成悬疑连续剧,等待“新卒”寻找答案。触摸工作的实感,让抓不到的想法愈发具象化。只不过,追寻的过程有可能导致那套支撑自我价值的内在逻辑突然崩塌,空虚浸透空气。逐渐清晰可见的职业轨迹让人抓狂,“当我发现跟公司前辈们的工作状态相差无几的时候,就再也不想待下去了。”该如何是好?今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