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博物馆,大家的印象往往是严肃、庄重的,在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压力下,走进去,甚至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但对于每一个城市而言,博物馆既是地域名片,同时也是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IP。近两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促进文保单位进行文创开发、推动“文物活起来”的背景下,得益于一系列亲民举措的推出,博物馆的形象正在改变。
博物馆文创,全称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目前,产学研界对它的称呼包括博物馆文化产品、博物馆衍生品、博物馆纪念品、博物馆商品等,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对这几个概念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文创的外延可以不断扩大,关键在要有创意,符合市场法则,契合大众心理。近年来,从故宫博物馆到上海博物馆,不断拓展文创产品的外延,将艺术鉴赏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不断研发推出各式“排面”产品,广受欢迎,这说明博物馆的创新之路有许多条,符合当代受众是最关键的因素。
北京故宫作为世界级博物馆,近年来设计了不少成功的文创商品。既有效的传播普及了中华文化,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引发了文创设计热潮,着实火了一把。据统计,在天猫和淘宝上共开了16家博物馆店铺,包括授权和自营两种形式,其中故宫就5家之多。而在去年618前,故宫博物馆天猫店访问量就已突破6000万人次,收入破10亿元。
在故宫和全国其他一些博物馆文创产业日益繁荣,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众多博物馆“坐拥”大量传统文化基因,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究竟做的怎么样呢?当前,除了少数“试点成功”的博物馆,还有更多“坐拥”大量传统文化基因的博物馆在文创开发上并非像想象中那么风光,或是一帆风顺。不少专业性、偏远地区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依旧停留在粗糙的创意设计阶段,还有很多博物馆碍于开发风险和没有专门的项目资金,无法投入精力和物力进行文创开发工作,这些博物馆在文创开发上面临了许多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困扰文博文创发展的诸多问题,以深入挖掘文博优秀元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宗旨,2018年,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文博产品设计赛区赛事隆重举办,赛事以探索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发现优秀文博创意单位与人才为目标。围绕文博、艺术版权与原创设计的商业价值挖掘这一定位,在推崇创意、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版权的商业价值转化,通过专业的工业设计和产品化指导,让艺术作品以艺术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真正做到创意设计与消费市场直接有效的对接。针对文博活动、展览、衍生品设计三个方向,面向全社会征集参赛作品。其间,开展了交流会、设计培训、与命题类竞赛博物馆主题日等多项交流活动十余次。近3个半月的比赛,共征集作品500余项,符合参赛条件453项进入复评,通过专家评审最终产生35个优秀项目晋级决赛。充分发掘博物馆珍贵藏品的文化内涵,带动了博物馆、设计师与文创企业开发博物馆文创的热情。
2019年,以“文物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