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佳瓷之成,在阴阳之用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09 10:22:16

  此南宋官窑葵瓣洗釉色变化温润澄澈,开片冰裂自然相缀,宛若宝玉,浑然天成。去年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以折合人民币7000万多拍出图/香港苏富比

  古道奇说

  文/王奇

  作者简介:

  王奇,字子异,号陶养斋,198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先后就职于江西省博物馆、顺德市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羊城晚报社,现定居美国。其从事历史及文物研究三十年,尤专于古陶瓷、青铜器、古图样,著书有《中国陶瓷鉴赏与投资》、《陶瓷教室》、《中国陶瓷实录》。其中《中国陶瓷实录》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英文版于今年发行。

  中国陶瓷业独领风骚三千年,上可供御于皇室,下可利用于黎民、百业,余者贩羹于外域。过去千余年间,外国不断在仿中国瓷器,却皆不能及,为何?瓷器之佳,贵在阴阳之用也。

  阴阳之道,自古为自然科学与人伦道德的基础。《易》:“天地交,而万物通”,指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相交,促成万物生成、变化、流行。所谓“气”,即今所谓能量。阴阳造化之功力,在各个领域的运用随处可见,在此以瓷器烧造为例。

  一器之成,始于和土,通过造型、修坯、赋彩,终于烧炼成器,《天工开物》曰:“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和土与烧窑至为关键,必须讲求阴阳调和。

  先说和土。和土指掺和不同气性之瓷土,使土性刚柔相济。明朝时,瓷都景德镇所用瓷土,以高岭土为最佳,然而仅高岭土无法成器。高岭土,又称“粳米土”,性刚、耐火,却柔性不足,需掺入柔黏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