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乐山大佛恢复昔日风采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07 14:10:56

  4月1日,历时近半年的四川乐山大佛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结束,乐山大佛正式“出关”,景区的九曲栈道和佛脚观光平台重新开放。左图为体检与抢救性修复工作前的乐山大佛。右图为体检与抢救性修复工作后的乐山大佛。新华社发

  “在完成加固工程后,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险情得到排除,生物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文物本体更加安全。”日前,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四川乐山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历经整整200天闭关“体检”和“治疗”后,乐山大佛顺利完成勘测维护工作,恢复了往日风采,在“五一”前夕重新整装“出关”,正式与游客见面了。

  乐山大佛修建于唐代,在四川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的凌云山上屹立千年后,已逐渐出现“衰老”症状:风化病害、水害、生物侵蚀、佛身小型片状或块状岩石脱落等问题日益严重,且有加速发展趋势,这使大佛失去了往日风采。

  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项目正式启动。在勘测过程中发现大佛胸腹部病害严重,经报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批准,大佛管委会及时实施了“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排险加固工程”。这是新世纪以来对乐山大佛实施的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

  从前期勘测到排险加固,乐山大佛先后经历了“全面体检”“美容保养”及智能监测等程序。乐山大佛景区党工委书记陈有波表示:“项目完成后,大佛脸花鼻黑、胸腹部开裂等病害得到了明显改善,更为可喜的是,我们获得了乐山大佛有史以来最为翔实的病害勘测数据,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白皮书,为下一步科学制定乐山大佛保护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1.高科技手段为大佛做深度“体检”

  石质文物保护本来就是世界难题,而乐山大佛是直接在易风化的红砂岩山体上雕琢而成的,加之坐落江边,常年受到风雨、植被等侵蚀,风化、渗水等病害易发,保护难度更大。

  在乐山大佛面临的各种病害中,岩体渗水是危害最大的问题之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找到渗水点及水流路径。为此,勘测维护项目承担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专门为乐山大佛研发了一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