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硬科幻产业的一道曙光 《流浪地球》19年前发表于成都杂志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2-13 10:21:41

  流浪地球 硬科幻产业的一道曙光

  文化过大年,观影是很多人春节期间的“必选项目”。今年春节档的一大亮点就是科幻题材首次集中亮相,两部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电影备受关注。一部是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中国首部大成本制作的科幻电影。另一部是取材自刘慈欣小说《乡村教师》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影片将喜剧与科幻两种类型元素融于一体。

  统计显示:电影《流浪地球》上映5天之后,票房突破了14亿,它所带动的观影热潮,成为这个春节独特的文化现象。冲击50亿票房,卡梅隆祝贺,外媒盛赞……这部被称为中国“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硬科幻的魅力是什么?电影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1 星火燎原 没有幻灭的科幻之火

  《流浪地球》电影的成功,不仅让广大影迷过瘾,更是让科幻界人士感到兴奋。这其中就包括成都的资深科幻人杨枫。她在科幻界有着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曾担任《科幻世界》编辑部主任、副主编。2016年,她辞职创立了自己的科幻文化公司,重心放在科幻IP版权运营及开发上。

  《流浪地球》的成功,会带来哪些关于科幻事业、产业的深度启发呢?成都的科幻升级,她有着怎样的思考?2月7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杨枫。

  封面新闻:作为一名资深从业者、见证者,回望过去几十年,中国科幻的发展路程,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杨枫:

  是老一辈科幻人不计回报的付出、初心不改的坚持,才让三十多年前的星星之火不仅没有被浇灭,还在今天逐步形成燎原之势。2016年9月,八光分文化刚创立不久,我们就和新华网四川分公司联合发起了一个项目:中国科幻口述史访谈。这个项目第一期我们立足成都,对杨潇、谭楷、周孟璞、刘兴诗、王晓达、何夕以及流沙河、董仁威、吴显奎、姚海军等十位对四川乃至中国科幻文化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进行采访,通过他们不同侧面的讲述,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科幻的版图。在两个半月的采访中,我无数次被嘉宾们的讲述感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一位科幻从业者,相信很多同行都跟我怀有同样的梦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环境,为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壮大竭尽全力。

  2 集聚效应 成都打造“科幻之都”

  封面新闻:在成都创办科幻公司,并且发展势头非常好。就你个人的感受,成都的科幻氛围是怎样的?

  杨枫:

  成都的科幻氛围非常浓郁。众所周知,除了熊猫之都的美誉,多年来,成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第二张名片“科幻之都”。之所以有这样的胆气,当然源于成都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科幻期刊《科幻世界》的大本营。科幻世界不仅培养了新中国两代科幻迷,还因为先后举办过四次世界级的科幻大会而吸引了全球科幻作家的目光,使成都发展科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兴的创业公司之所以选择成都,除了对科幻的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长期以来成都深厚的科幻文化基础。成都是个不断产生科幻作家和科幻迷的城市,差不多所有大学都有科幻迷组织,省市两级政府对科幻产业也非常重视,目前全国还没有哪座城市像成都一样将科幻作为城市的新名片,对未来的科幻产业有那么热切的期望。综合看,成都已经形成集聚效应,优势非常明显。

  封面新闻:有人提到,《流浪地球》的成功或标志着全国科幻产业的新一轮转型,国内科幻产业正从“文学时代”进入到“电影时代”,对成都来说意味着新的挑战。

  杨枫:

  科幻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推进认知、不断打破边界的思维方式。科幻产业也是一个涉及上下游非常广泛领域的产业,不能简单地以地域来衡量,况且网络和全球化的生产也早就打破了地域界限。早在2017年11月的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上,我们就主办了一场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高峰论坛,八光分文化的影视总监西夏老师请来了《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拓星者》导演张小北和万达影业当时负责几部科幻电影开发的制片人曲吉小江,那场论坛我们命名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破冰纪元”;西夏老师也参与了跟《流浪地球》几乎同期开发的另一部刘慈欣作品《超新星纪元》。

  获得中国科幻大会年度最佳科幻游戏奖的腾讯《王者荣耀》开发团队就在成都,光这个游戏的年产值就达几百亿;成都还有做出爆款科幻动画的《十万个冷笑话》的团队艾尔平方也在进行科幻项目;还有游戏出口到国外的成都游熊科技等。大家肯定不希望中国科幻电影只有《流浪地球》这一部吧?科幻影视的金字塔也不是造一个塔尖就可以屹立于世,还有大量基础工作需要做,像科幻电影节、科幻电影编剧培训、各种级别规模的科幻网剧开发等。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流浪地球》折射高校影视教育“拐点”

  2月9日大年初五中午11点,《流浪地球》的票房达到12.46亿,这部被“卡神”翻牌的现象级科幻电影,也在四川高校影视教育圈泛起不小波澜,专家学者纷纷道出对未来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见解。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王珏殷认为,《流浪地球》走红的背后,是媒介变革带来电视、电影、新媒体份额的不断调整。“从2018年票房单部占比最高的十部影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产影片和大面积运用动画与特效的影片分别占六成和五成以上,因此动画、特效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必不可少,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基础性研究。”

  而如今市场对高品质制作人才的需求不再仅限于纯粹的“技术流”。作为一名机械控,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影视原画设计、三维动画制作专业教师黄齐白惊叹于影片对于载重车辆悬挂、操作警示贴纸、枪械自动原理等细枝末节方面的精妙设计。“《流浪地球》前期美术制作,要求设计人员熟悉机械设计理论,其实就是多领域的跨界融合,这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

  对于影片的评价,王钰殷认为,《流浪地球》预示着中国科幻电影制作实现“全链条”